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培育“特色创新型”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培育了3批4762家"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成本为1000万元。d强度超过7%,平均R & ampd人员约占25%,平均拥有50多项有效专利。此外,还培育了5批596家“单项冠军”企业,带动各地培育了4万多家省级“特色创新型”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以专、精、专、新为特征,在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巩固壮大实体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重要的创新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随后,重要的扶持政策为“专业化、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但是,政策支持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中小企业是否有绝活,即真正掌握创新技术。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培育了一批“专、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其中超六成属于产业基础领域,超七成在细分行业深耕10年以上,超八成在本省细分市场处于首位。已有的企业案例表明,准确响应市场用户需求,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保持自身产品和技术的迭代创新,是“小巨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
当前,引导中小企业走“专、新”发展道路,促进“小巨人”企业数量和质量提升,成效显著,但仍处于爬坡阶段,这与其发展困境密切相关。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全球疫情影响下,原材料价格上涨、海运头等舱难求等新问题不断出现,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因此,制造业可以调整上下游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支持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有企业家呼吁,绘制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地图”,向中小企业开放,在一些细分领域逐步用中小企业的优质产品替代。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服务引导作用,搭建创业大赛、产业园区等合作平台,着力培育中小企业在工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技术。
同时,也要加强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的支持,减费、奖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权益保护,引导资本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有足够的信心,传递积极的市场信号。制造业发展周期相对较长,“专精特新”企业不仅数量多、市值小,而且未来成长性不确定,导致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维权难的痛点。这就需要有关方面积极协调,帮助他们做好融资工作。
北交所于去年11月15日开市,11月5日正式发行了市场上第一只获批的“专新”主题基金,帮助中小企业通过融资获得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