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爱国。对国家历史文化和国情的认识和了解,是形成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要进一步提高香港人的国家意识,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入手。
我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长大。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接受教育的我,至今还保留着中学时的语文课本。除了涵盖文言文的语文教材、中国文学教材,还有《论语》1《孟子》等课外读物。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在50年后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历越多,越能感受到圣贤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这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滋养了我的生命,让我知道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责任,无疑知道了我是中国人,并以此为荣。
如果说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培养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那么学习中国历史则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让我对这个民族有了一种历史责任感。每次读到盛唐的时候,我都觉得激动,落败的时候又觉得难过。而清末以来的屈辱历史,更让我们这一代人感到痛苦。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中国士大夫对国家的责任: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是要使国家生死存亡,还是因祸得福而避之”,谭嗣同的“我持刀笑看天,留在肝胆两昆仑山”, 这些都是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心感受。我也经常阅读近代史和传记,对孙中山先生和周恩来总理的品格印象深刻。 在读历史的过程中,我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找到了可以生活的精神家园。
历史文化是培养人格、树立理想的最佳资源。它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人的付出和努力,他们的荣耀和痛苦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被它感动,从而产生精神向往。这种精神是身份确立的基础。现代人喜欢讲身份。如果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没有感情,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从哪里来,又怎么会有归属感呢?如果不尊重自己的文化,不了解民族的苦难,怎么承担历史的责任?
从我们这一代人的亲身经历来看,今天香港一些年轻人对中国人的认同出现危机,正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教育出现了偏差。以前香港把中国历史从中学必修课中去掉,我觉得是一场灾难。“欲知路,必先造史。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把历史教育的缺失看得和倾家荡产、亡国灭种一样严重,只是因为历史能唤醒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能让我们像钱穆先生所说的那样,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民族有信心。可喜的是,自2018-2019学年起,香港初中的中国历史成为独立的必修科目,所有学生都可以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这对增强香港青少年对国家认同大有裨益。
一个人只有明确自己的归属,明白自己的生命之根,才能真正担负起对群体、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的责任。说到底,人是历史的存在,承载着过去,启迪着未来。好好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可以让大家认识事实,用理性明辨是非,用中国人的身份和视角看待和思考问题,有历史的眼光和担当。
2019年担任青年组织“敢说智库”主席,带领一批香港青年做网络节目,举办论坛,组织游学,积极为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做出努力。自2020年以来,该团体发表了300多篇公开文章,举办了20多场活动,包括支持防疫派发口罩、宣传香港国家安全法、庆祝回归中国的文化交流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曾多次建议推进香港非殖民化工作,建立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让香港青少年充分全面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苦难,从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从中小学教育入手,培养香港人成为有家国情怀的合格公民。
香港正站在“港人治港”的起点上,重新出发,开启新的发展篇章。既要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又要注重把经济民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好地实现香港善治和长期繁荣稳定。只有“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才能维护香港的美好未来和香港同胞的根本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