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近日发布最新考古成果称,考古人员在朔州市发掘出东周至秦汉时期墓葬400余座,对探索战国时期中原及北方地区政治军事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发掘现场位于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后寨村西部,处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重点区域。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朔州市文物局、朔州市文物保护利用服务中心、朔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系统发掘约120亩,发掘东周至秦汉时期墓葬400余座。其中以东周墓葬为主,秦汉墓葬次之。
该墓地出土的东周遗物是数量最多的陶器,器物种类丰富,有壶、豆、壶、盘、杯、豆柄小壶等。其中,带耳陶罐最具文化特色,应该是当地的土著文化器物。此类器物的年代从春秋晚期延续到战国早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科研管理部主任高振华说,根据以往学者的推断,这个地方民族很可能是战国时期长期生活在赵国北部的娄烦部落之一。这一地区在战国时期属于赵国领土,豆柄壶是具有赵国文化特色的陶器礼器。因此,这些带有陶器礼器的墓葬应该是北迁朔州的赵人墓葬。
秦汉墓葬有三种:土坑竖穴墓、偏邑墓和土穴墓,从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辛莽时期。秦墓出土的随葬品主要为收腹壶,浅盘口陶罐上腹饰有三角形暗纹,下腹戳有“马邑市”字样,是秦汉时期政府设立的市场监管机构的常见标志。学者推测,朔州地区既有东周北晋的文化遗产,又有秦汉时期的秦文化因素。
高振华说,此次发掘的后宅墓地,为研究北方长城沿线东周至秦汉时期的墓地布局、墓葬等级和丧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