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议下,2013年12月,中国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考古工作,以期发现古丝绸之路沿线的月氏文物,努力恢复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
联合考古队中国队吸收了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并具有历史、考古、语言、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背景。除了乌兹别克科学院,乌兹别克团队成员还有来自塔什干大学、费尔干纳大学和铁尔梅兹大学的师生。“这次联合考古工作,是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传统和互学互鉴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联合考古队领队、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教授说。
在两国考古队员的通力合作下,考古工作不断取得突破。采用大规模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发掘相结合的考古模式,2015年9月至11月,考古队在撒马尔罕市西南部西天山山前发现了属于康居文化遗产的萨扎干遗址,与《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的张骞当年经康居到达月氏的历史事实遥相呼应。这个发现非常令人兴奋。
2016年,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小镇白松发现了拉巴特遗址。王建新介绍,从遗址内墓地的墓葬形制和葬俗来看,该遗址与中国新疆东天山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古代游牧文化遗迹相似。同时,拉巴特遗址在时空范围和文化特征上与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月氏的记载一致,可以推断为月氏的考古文化遗存。迄今为止,中乌联合考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我们更多地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全球视野研究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史提供了更丰富的实物证据。
除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的理念一直贯穿于整个联合考古工作中。“我们不能只想要信息而不保护文物。”王建新说。从发掘的第一天起,联合考古队就保持着负责任的态度,所有发掘的探险者都必须在考古工作结束后进行回填和保护。
2019年2月,“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越石、康居考古成果”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幕。80件文物,如玻璃、玉石、玛瑙等。在萨扎甘遗址和拉巴特遗址发掘的,首次展出。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年来,两国考古工作者的合作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乌中联合考古项目为研究和探讨两国历史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乌克兰联合考古项目负责人、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Amurdin Berdingmu Rodov博士说。
截至目前,联合考古队围绕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在铁尔梅兹、塔什干、Xi安、北京等地举办了国际会议和展览。两国及时分享联合考古成果,得到了考古界和公众的广泛赞誉。目前项目仍在持续推进,疫情好转后两国合作机构就合作保持积极沟通协商。
“丝绸之路的考古研究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将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