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罗昌》里醋和火药的味道升级了,识别微表情成了恋爱必备技能?最近,关于婚姻爱情的真人秀综艺节目在国内荧屏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第一次恋爱的“母子单身家庭”到大龄未婚的“半熟恋人”;从一见红脸情侣到离婚冷静期再次见到红眼恋人;从恋爱中的“侦探案”中找出可能存在的“陷阱”,然后在剧本杀人场景中加入共情体验,婚姻爱情的花样真的“卷起”来了。
很多人对中国婚恋综艺节目的印象是从2010年开始的,当时一位三分单纯幸福的光头男主持人和24位不同风格的女嘉宾走进节目,拉开了一对多电视相亲的帷幕。此时距离该领域的“鼻祖”《玫瑰之约》停播已近5年,终于在婚恋综艺领域出现了一个现象级的IP。从此,从独一无二的面试相亲到真人秀;从无休止的社会观念和话题的碰撞和激荡,到现在的个性化共存,背后是时代的印记。——媒体环境变了,呼唤网络感;环境变了,呼吁更多年轻人结婚多生孩子;社会思潮发生了变化,需要拥抱更加多元的价值观,展现更加个性化的追求。
数量增多,题材分类更加细化,婚恋品种越来越“内卷化”。从热门话题制造者的“国民导向”综艺节目,到圈内热搜发起者的“垂直品类”综艺节目。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越来越“卷进来”,但似乎越来越“窄”。有些节目开始固步自封,限制自己的想象力,比如把嘉宾放在架空的环境中。——通常是一个美丽的小岛或大别墅。——是全职恋爱。虽然他们也有工作、身份、家庭和朋友,但这些社会属性的身份对谈恋爱没有任何影响。圈内观众的偏见成为节目内容策划和角色编剧研发的驱动力,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开始追求纯粹的“糖裂”。在脱离一切现实关系的“爱情”中,观众会发现,单纯的“荷尔蒙”总是占主导地位,男女之间的互动总是像“过家家”,人物塑造肤浅。它们就像一个个摆放在橱窗里的玩偶,这种灵性的缺失就是“人性的弧线”。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类综艺节目不能把背景设定在一个“纯爱天堂”,而是如果有外部的结构性压力,嘉宾需要在这样的外部压力下做出不可逆转的选择,那么人物塑造会更有力量,综艺节目的文本也会更深。观众也能在嘉宾身上找到共鸣,投射自己,甚至寻求真正困境的解决方案。然而,如今的“造梦”婚恋综艺节目大多没有为嘉宾营造出展示内心魅力的情境。
婚姻和爱情的种类如此繁多,但事实上,我们的文化已经建立了一个广阔的表达领域。世界上的人际关系有很多种,综艺节目也可能有很多种。世界上有多少对夫妻,可能就有多少种关系模式,也会有多少个婚恋节目去探索。丰富的社会情绪有望呼应,需要宣泄。大众文化产品虽然可能是“浅层”文本,但其背后往往有一座“隐性”文本的冰山可供挖掘,是社会情感、观点、价值观的潜在碰撞,产生的能量不可估量。
当代年轻人的婚恋痛点是什么?可能除了糖瘾,还有太多值得变化的母题:社交恐惧、单亲母子、虚假亲密、自我探索等等。最近,一些综艺节目开始探索新的维度。比如《再见爱人》就突破了人们对婚恋综艺节目的固有想象。新婚姻法颁布了“离婚冷静期”,催化了离婚背后的情绪,这是一个高度普遍的社会问题。此外,优秀的导演团队还有b
1969年,传播学研究者麦奎尔等人研究了家庭系列等六种节目形式,提出了观众看电视的四种基本需求:情绪变化、满足人际效用、自我确认和环境监测。这或许也有助于婚恋综艺节目的创作者思考:观众看婚恋综艺节目想看什么?可能是感人的故事,打开社会话题甚至技巧,也可能是寻找共鸣,透过综艺窗口看婚姻爱情的社会图景。因此,抓住观众心的方法不止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