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副主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给记者讲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故事——
2019年2月,敦煌研究院举办儿童研究体验活动。其中有来自北京的兄弟姐妹。活动结束时,敦煌文化给两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兄弟姐妹将自己积攒的零花钱捐给了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后来,孩子的母亲再次来到敦煌,为文化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年来,古代敦煌的流行越来越普遍。西北戈壁的沙漠景色有一种历史变迁的感觉.莫高窟让人感觉里面很安静,可以多欣赏石窟艺术,精彩壁画,童话故事。
它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打卡的第一场所”。他们不仅必须去度假,而且因为冬天有更多的洞穴可以参观,所以尽管天气寒冷,他们也必须去。每年,艺术、考古、科研等领域的年轻人。写信表达他们想去敦煌旅游的愿望,甚至想放弃城市生活,在沙漠中工作。
为什么敦煌在千禧年的年轻人眼中如此迷人?在苏伯民看来,沙漠深处,有一座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一批兢兢业业的文物保护者和文化传承人感染着观众,数字化的参观体验、研究活动和文化创意产品也让古老的敦煌焕发了青春。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深层而持久的力量。“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政府工作报告还要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苏伯民提出了建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他希望搭建一个平台,汇聚更多高素质的团队和科技资源,促进文物保护合作和文化交流。
敦煌是一扇窗。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哲学、艺术、科技等文化资源。让年轻人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关注文化遗产,走进博物馆,参与文化项目,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给未来的人生道路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