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记者从2021年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古籍资源的分布和保存情况已基本摸清。全国古籍普查累计完成图书270多万册,另有1.8万封,全国30个省份基本完成汉语普查,占全国预估汉语总量的90%以上。累计完成古籍普查登记的单位2861家,占预计存管机构总数的96%以上,其中藏文古籍藏书家1160家。通过普查,新发现《乾隆御定石经》、明初拓本《汝帖》、宋代遗存《杜工部草堂诗笺》等一批珍贵文献。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础数据库”共公布217个单位744.7万卷/件古籍普查数据,《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年共公布509个采集单位的普查目录189卷,其中127万项,其中天津、重庆、浙江、宁夏、湖南等地已完成普查登记目录公布;《中华古籍总目》天津卷初稿已编制完成,全国地图卷、湖南卷、浙江卷正在编制中。
观众在国家图书馆观看古籍数据图。
从保护角度看,国家级、省级珍贵古籍保护明显提升,妥善保护古籍2000多万册。古籍保护体系也在日益完善。“十三五”期间,共发布了17项与古籍保护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中2014年制定实施的国家标准《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为各地古籍书库建设和古籍存储环境改善提供了标准和规范。
“十三五”期间,古籍修复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指出,依托12个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点点开展了清宫天禄林朗、迪庆州图书馆藏纳格拉洞经、三晋宋辽金元珍贵古籍、山东《文选》蝶变等一批国家级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70万叶。
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12个国家级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能传习中心,附设32所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能传习所。累计举办古籍保护培训班500期,培训学员2万余人,覆盖全国近2000家古籍收藏单位。全国已有40多所高校设立了培养古籍保护方向的专业人才。“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从不到100人增加到1000多人,从最高学历到大专到一半以上都是硕士。”熊远明说。
国家图书馆数据地图
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古籍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杜被评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此外,“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古籍修复技艺大赛、古籍修复成果展”等一系列活动,掀起了我国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的热潮。
在古籍利用方面,影印出版了一批古籍。其中,《中华再造善本》(续)已完成出版,已收藏明、清及少数民族古籍珍贵典籍583种。此外,“十三五”期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为各省、各单位影印出版古籍1.5万余种。在古籍数字化方面,“中国古籍资源库”平台已出版古籍及特色数字资源10万册,实现了无需登录即可在线阅读,极大地满足了公众对古籍资源利用的需求。全国39家古籍收藏单位在线共享古籍数字资源2.2万余条,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旭表示,做好古籍保护工作,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要把古籍保护纳入总体布局,持续深入推进《中国古籍保护规划》实施。
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一级巡视员陈斌斌宣读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入选珍贵古籍13026部,入选单位20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