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电 近年来,互联网、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新模式。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新的文化消费模式的加速推动了文化产业供需双方的结构转型和升级。两会期间,委员们畅谈文化消费升级。
国潮国风彰显文化自信
牛年伊始,河南春晚《唐宫夜宴》和元宵晚会《元宵奇妙夜》相继出圈,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放映。这个“现象级”节目也让河南博物院成功“出圈”。几天后,唐宫夜宴女团系列的盲盒开始在河南博物院官方淘宝店预售。不一会儿,预售了1000多箱。
其实这已经不是河南博物院第一次出圈了。自去年河南博物院主展厅重新开放以来,“考古盲盒”和“古钱币”巧克力相继推出,两大文化创意产品被圈定无数次。截至目前,短短3个月时间,仅《考古盲盒》的线上线下销售收入就突破1200万。
谈到《唐宫夜宴》的意外离去,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博物馆馆长马晓霖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他也感到意外,但事实上,除了“意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必然”。一方面,近年来,河南一直坚持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创新。另一方面,当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消费高质量文化的需求也相对迫切。致力于传承千年古乐的河南博物馆华夏古乐团,也受到了《唐宫夜宴》破圈的启发。下一步,它将借鉴《唐宫夜宴》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智能手段营造独特的文学场景和氛围,为更多人提供更好的虚实结合、身临其境的表演体验。
盲盒系列的成功探索,也为河南博物院未来的文化创意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启示。“作为该计划的灵感来源,河南博物院正在积极申请注册‘唐宫夜宴’和‘唐宫小姐姐姐’等品牌。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知识产权保护。”马晓霖表示,下一步,河南省博物馆将继续优化自身文化创意产品质量,以优质文化企业联动为平台,以“新创意、好质量、快速度、优服务”为目标,不断打造新的文化创意产品。“已经有几个新品牌在酝酿中,很快就会陆续推出。”
“双演”融合推动舞台艺术弯道超车
另一个和《唐宫夜宴》一样受欢迎的节目是《典籍里的中国》。本节目聚焦中国优秀文化经典。通过创新的时空对话形式和“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达方式,讲述了5000年漫长历史中经典的起源和流传,以及书中闪耀的故事。
《典籍里的中国》和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在内容策划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媒体整合在戏剧领域的积极探索。节目的成功间接反映了观众对舞台艺术多元化呈现和传播的更新更高要求。
作为《故事里的中国》剧的总导演和《典籍里的中国》的艺术总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戏剧与电视媒体的整合“非常合适”。未来的戏剧将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互联网,在高层次的审美控制下,实现线上节目、线上戏剧、线下表演的“三位一体”,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梦幻般的梦幻空间,感受中国文化的力量和魅力。
“围绕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我们)要重视舞台艺术的传播,借鉴《故事里的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取得的成功经验,解决高新技术在舞台艺术创作、制作、表演中的应用,线下表演看剧的经验是不可替代的。但网络直播要结合高科技,实现“双表演”融合,推动舞台艺术角的超越和迭代升级。这也是文化旅游部提出的深化国有文艺院校改革的新方向。”田沁鑫这样说。
以数字化丰富优秀文化产品供给
受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沉浸式体验消费等领域正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如何将这种新的文化消费转化为推动文化旅游复苏的起点,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2020年11月,文化旅游部发布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表示,要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整合开发,开发沉浸式业态,满足新兴消费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了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的发展。善用“互联网”,促进线上线下更广泛、更深入的融合,开发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服务和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何傲云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提出,要借助5G、ar、VR、AI、无人机等技术,利用新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线上活动从图文、短视频开发到直播、全景等多种形式,让云演艺、云娱乐、云旅游以多维度、多视角的方式传递给更多受众,开启“沉浸”
同样,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也建议,主管部门鼓励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和旅游业中,对文化和旅游业进行全方位、全链转型。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升级数字化基础设施,鼓励传统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填补新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产业洼地,拟定产业整体数字化发展水平,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