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食品地理商标引发的风波频频被搜索。一、经营“逍遥镇”胡辣汤的摊主被河南省西华县胡辣汤协会起诉侵犯“逍遥镇”商标权,引发网友热议。后来,几十家卖中国汉堡的商家被陕西“潼关中国汉堡协会”起诉要求赔偿,只因为他们卖的商品上有“潼关”二字。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出面澄清:从法律角度看,“逍遥镇”为普通商标,其注册人不能据此收取所谓的“会员费”;潼关柔嘉磨是注册为集体商标的地理标志,其注册人无权许可潼关特定区域外的商家使用该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并收取特许经营费,也无权禁止潼关特定区域内的商家正当使用该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中的地名。
至此,争论告一段落,但也提醒我们,地名本身作为公共资源,注册为商标,对于商标保护权边界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可能仍有讨论的空间,考验着协会和经营者的智慧,也需要市场的自由博弈。
法律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初衷是好的。经营者可以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消费者可以通过地理标志的防伪功能来识别产品的真伪,购买或享受更放心的产品和服务。
在地理标志的评价过程中,除了产品质量、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外,还包括食品加工、传统技艺传承等人文因素。牛肉拉面、长沙臭豆腐、沙县小吃、重庆面、北京烤鸭、天津麻花、扬州炒饭.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风箱、炊烟、热炉的融合,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从长远来看,无论是消费者体验,还是对某一类风味小吃经营者的保护,本土小吃要想稳定、深远,离不开优质的核心产品。目前很多地方小吃还没有遍布全国,品牌影响力较弱。如果行业协会急于“分蛋糕”,为运营商创造各种门槛,那就得不偿失了。不如静下心来,进一步推动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强化强势品牌的文化附加值。这才是正道。
当地小吃本身很多都是老品牌,有的已经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商业品牌,比如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馒头等等。但仍有一些以地名命名的品牌,更多是民间传承和日常交流的结果。他们有一个独特的公式,多年来保持不变,但他们的创造力稍显不足。对于协会和经营者来说,要充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运用现代科技和生产技术,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在与餐饮业类似的茶叶行业,对于地理产品,很多地方通常的做法是“认证商标(集体商标)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比如福鼎白茶、恩施尤鲁、安化红茶等茶叶都是当地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持有的商标,同时授权农民使用。各方相安无事,齐心协力擦亮金字招牌。餐饮业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在市场竞争中打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