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和元宵节目《元宵奇妙夜》不断引爆互联网,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和好评。《唐宫夜宴》,一个短短5分钟的节目,5次获得108万讨论,20.4亿播放,25亿阅读。《元宵奇妙夜》让网友喊“时间太短”“不够用”!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博物馆馆长马晓霖说,铁杵磨成针不是一天的事。近年来,《国家宝藏》 《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文化类电视节目不断播出,故宫的妆一出就被抢了。汉服出现在大街上的频率越来越高。高考状元选择了冷门考古,李等传统文化IP在网上爆炸。国风产品直播火爆,海外网友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可见,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优秀的文化产品并不是“高低贵贱”,也不是“缺乏人们的兴趣”。传统文化引发的强烈文化需求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后,人们对“高品质文化”消费的新需求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破圈之道”正是时候。
“《唐宫夜宴》的大火在短时间内爆发,正是因为表达方式的创新唤醒了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也是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次次无数。这是文化创新“泛滥”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文化“破茧”的自然收获。”马晓霖说。
除了《唐宫夜宴》 《元宵奇妙夜》,还有河南博物馆。统计显示,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网上搜索人气同比增长500%以上,位列全国十大热门网上订票景点。去年年底,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化创意产品“考古盲盒”在网上走红,很难找到缺货的盒子。马晓霖坦言,在众多商业盲箱中脱颖而出成为文化创造爆炸的“考古盲箱”的关键在于充分考虑寻求创新和差异的年轻人探索性和娱乐性的消费心理。“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利用目前流行的盲箱形式,创造性地融合让大家感到新奇和好奇的考古场景元素,让大众获得考古探险带来的体验、惊喜和满足感。同时,他们可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马晓霖认为,要让文物“活”起来,首先要对馆藏文物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出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传统文化元素,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目前一系列广受赞誉和讨论的文化产品,都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准确理解上,让传统与现实相兼容。”马晓霖表示,同时,要牢牢把握文化核心,推进博物馆资源“知识产权化、生活化、产业化、国际化”,加强与各市场主体的互动与合作,有序开发利用文物资源,为文物“生活化”注入新的动能。
“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最重要的是积极创造文化产品,实现‘文本’的‘物化’和‘事物’的‘文化’,让文化遗产‘说话’。”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民主同盟主席阮世伟。
在阮世伟看来,每一份文化遗产都有生动的文化故事,其文化底蕴是文化精神最宝贵的核心,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复制和传播。“我们需要培育和加强非遗产保护的传承,避免让一些宝贵的非遗产资源悄然‘消亡’。”阮世伟表示,目前仍有很多非遗产项目在传承和商业化方面存在困难。对于这些项目,要坚决“养”,为相关传承人提供生活保障,为他们开展“师徒”传承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资金支持。如果它有稳定的市场效益,就应该进一步鼓励它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