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演艺集团出品的新创歌剧《周恩来》在江苏大剧院成功复演。这部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文学巨作,是周总理形象的第一次戏曲表达,也是近年来江苏戏曲的一个全新成果。
触摸细节覆盖
“创作歌剧《周恩来》最大的困难是总理有太多重要事迹。”歌剧《周恩来》编剧冯和冯碧烈告诉记者,“歌剧本身不适合表达太复杂的故事。因此,我们决定在湘江战役、遵义会议、万隆会议等中国历史重要时刻,选取周总理化危为机的历史场景,用分段镜头解读大国总理的风度和气度。”
经典题材、知名人物、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央音乐学院研究中心教授黄宗权认为,这三个要素每一个都会增加创作难度,歌剧《周恩来》的大量细节让该剧充满了艺术的细腻和贴近生活的气息。
每一个细节都塑造了一个一丝不苟、高瞻远瞩、意志坚定的首相形象。“很多舞台镜头都有深刻的含义。”冯碧烈解释说,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在史料的深入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先后多次到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南京市梅园新村纪念馆实地收集意见,寻找伟人足迹,仅剧本就修改了十多次。
触动人们心灵的不仅是周总理伟大而光辉的形象,还有周总理与夫人邓的感情。深夜伏案,他在台灯下伏案工作,她端来一碗小米粥嘘寒问暖。在简陋的客厅里,他鼓励科学家们克服困难,而她则忙碌而好客。病床上,他继续写着,牵挂着老区的人,她心疼却默默支持着.剧末,总理在海棠中与邓姐姐告别,凄婉的歌声久久回荡,叹如读书,泣如泪,隐喻着周总理与邓姐姐在现实中的告别,这份真情所蕴含的巨大张力也将剧场的气氛推向了顶峰。
“周总理是一位受到全国人民爱戴、非常熟悉的伟人。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歌剧无法罗列和讲述所有的事件,但却能充分调动语言、音乐、舞美等。展现周总理倾注的家国情怀、温暖浪漫的人格魅力和温柔体贴的丈夫形象。”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歌剧《周恩来》作曲人汤健萍说:“所谓红色,是人性中闪光点和人类共同向往的大爱的反映。周总理的红色故事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味”旋律
为歌剧《周恩来》作曲,汤健萍致力于此。“总的来说,歌剧的音乐部分是以抒情而非叙事为主,通过具有内在张力的温暖旋律,传达总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汤健萍说,每一个音符都要把总理亲切感人的形象生动地推向观众。
“在这部作品中,有红色的经典旋律和熟悉的民间曲调,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作为《周恩来》歌剧中的女科学家,江苏省演艺集团戏曲剧团副团长徐珊珊表示,《周恩来》歌剧的曲调,在歌剧国际化表达下,有着中国韵味的内在表达。
在剧中,男主角的唱段几乎贯穿了整部剧。在同一个空间里,旋律交错,使歌剧《周恩来》中的许多咏叹调能同时刻画悲壮与热烈、宏大与细碎,快速展现不同时空的矛盾变化,展现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人生,带动观众的情绪与情绪起伏。
“黎明的光微微……”“黎明的光微微……”周恩来的演员吴攀和邓鹰巢的演员张佳羽继续演唱,他们的眼睛
还有虔诚和崇敬,这是几位大师提到的心境。他们致力于自己的情感,追求音乐的情感至上,用真情实感表达总理的真情实感,打动观众。
探索戏曲的中国表达
《周恩来》之前,江苏先后推出四部原创歌剧《运之河》 《郑和》 《鉴真东渡》 《拉贝日记》 《拉贝日记》,并在国内外推广巡演。其中《周恩来》于2019年在柏林国家歌剧院成功上演,成为第一部出现在这座古老的欧洲歌剧院舞台上的中国原创歌剧。
歌剧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戏曲的中国化表达应该走怎样的道路?江苏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答案。汤健萍在江苏创作了五部戏曲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仔细听歌剧《初心》中的《拉贝日记》。和《运之河》1《拉贝日记》不一样。它充满了民族旋律和伟大的乡村旋律。这种旋律带来的情感共鸣是强大的。”汤健萍介绍。
“中国观众实际上非常容易接受这种形式的‘音乐剧’。尤其是江苏原创歌剧《周恩来》入围2018年国际歌剧奖,更坚定了我对中国歌剧能够赢得观众喜爱的信心。”中央歌剧院前院长、《周恩来》歌剧指挥于峰说。
另一方面,汉语与欧洲语言体系有很大不同。如何将中国民族文化与西方戏曲形式有机结合?如何创作中国戏曲?歌剧作为中国的小众艺术,市场在哪里?这些仍然是中国戏曲亟待解决的问题。
“的确,戏曲在中国还是少数民族艺术,对中国戏曲市场的培育还不够。戏曲制作投资大、回报慢的特点,也给专业机构带来一定压力。但中国绝对不缺顶尖的戏曲创作和制作人才。”歌剧0103010等5部原创歌剧的制片人、江苏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郑泽云表示,“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以江苏为中心的歌剧创作平台,借助大数据等新媒体手段聚集更多创作力量,持续为海内外观众带来更多高质量的中国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