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在太原理工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附属中小学建筑区发现一处仰韶中文化遗址。这是迄今在太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迹。这对研究太原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构建该地区史前文化序列,探讨太原与周边地区的史前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尖草坪区白板乡西南900米处,梁北山前的冲积扇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距汾河2.6公里,东北距白板河1.6公里。
今年5月至7月,为配合太原理工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附属中小学的建设,在前期调查勘探的基础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遗址进行了发掘研究。
场区地层堆积厚0.3-2.2米,由外向内分为五层:第一层为灰褐色粘土;第二层为黄褐色粘土,属于明清文化层;第三层为黄色沙土;第四层为黄褐色粘土,属宋金文化层;第五层为灰褐色粘土,属于仰韶文化层。现场共发掘仰韶时期灰坑98处、陶窑11处、民房2处,出土大量陶片、石器、骨器、兽骨等。其中,陶片以泥质红陶和混砂灰陶为主,仅发现一件白陶。红陶多为素色,少数为黑色彩绘,图案以点、直线、弧形三角形、格纹、刻纹为主。灰陶多为素色和和弦;陶器大部分是手工制作的,用慢轮装饰。目前修复对象包括彩陶壶、红陶碗、灰陶碗、灰陶壶、白陶座等。石器包括单孔石刀、石斧等。动物骨骼主要包括狗、猪、鹿等。
据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裴介绍,此次考古发掘中最有价值的发现是“五边形房屋遗址”,面积约32平方米。虽然建筑场地面积不大,但建筑内部有一定的“规格”。剩下的西墙和北墙高10到25厘米,墙壁和地面上有一层厚度约1厘米的青瓷烧结面,比较坚硬。地面上,北、中、南三排规则排列的柱洞,应该是房屋木柱曾经所在的位置。房间里还有一个直径约1米、深度0.5米的圆形厨房坑。厨房坑壁为硬焖土,四周有6个墙洞,基本相对。壁孔直径为10至12厘米,深度为7至10厘米。炉子的底部是平的,有一个绿灰色的烧结表面。坑内填土呈灰白色,疑似草木灰,混有焖土颗粒,出土红色陶片。炉坑东南面还有一根直径30厘米的烟道,炉坑底部与烟道相连。烟道壁为焖土,内部填充物为灰褐色,出土红陶片,可识别的器型为红陶壶和尖底瓶;在烟道的炉坑附近出土了一个完整的陶罐。
在山西,仰韶中期的代表是吕梁的德纲遗址和临汾的桃园遗址,因为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各种符合时代气息的器具,发现了规模很大的五边形房屋,一个137平方米,一个90平方米。裴说,该遗址文化特征单一,文化序列与吕梁德港遗址、临汾桃源遗址相似,都属于仰韶文化中期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