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非营利组织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图书馆发起“寻找古籍守护者”活动,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他们通过Tik Tok、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平台招募创作者创作相关内容。推动古籍振兴,助力文化传承。目前已有九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Tik Tok专家共同参与,通过修书、说书、绘画、还原美食等方式,普及古籍知识,演绎古籍内容,让古籍中所写的文字活起来。
在这份“古籍出版者”名单中,有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古籍修复专家杜,漫画家,学者周,短视频博主“红楼宴”和佘熙等。杜参与了《永乐大典》等珍贵古籍修复,其徒弟廉经常通过短视频分享古籍修复技巧,激发了不少年轻人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国宴名厨郝振江开设了Tik Tok账号“红楼宴”。在古雅的小院中,他身着中式布衫,一边烹饪还原“红楼美食”,一边讲述李《红楼梦》的生动故事;90后插画家佘希擅长古色古香的奇幻绘画。《山海经》中的野兽激发了更多年轻人去探索古籍中的神话世界。
古籍蕴含着文化密码、历史记忆,古籍的保护、数字化和活化是中华文化的命脉。据统计,我国古籍有5000多万册,有1000多万册急需紧急修复。由于修复的数量和难度都很大,无论是修复人员还是修复速度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做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复师,不仅要有耐心、细心、负责,还要掌握文化史、图书馆学、古籍保护等知识。古籍修复和其他传统工艺一样,也有被遗失的隐忧。我们注意到,为解决古籍保护人才短缺的问题,近年来,辽宁省图书馆携手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共同开展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为古籍保护研究输送新鲜血液。
当然,保护不可再生古代文物的实用价值在于研究和利用。在古籍文化传承与推广方面,我省各地图书馆不断探索,如向公众开放古籍数字化阅读,举办我省珍贵古籍专题展览,安排雕版活字印刷工艺现场演示,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古籍修复过程,提高人们的古籍保护意识;同时,我省依托馆藏资源,开发了焦秉贞孔子及其72位弟子所绘《七十二贤图》、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等装帧古雅精美、便于收藏阅读的仿古籍和文化创作产品。
与生动的文物相比,古籍中的文字其实更难“活”下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同行业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通俗的形式和创意不断被激发,这将为古籍的利用和传承提供更丰富的手段。期待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让更多的守护者和传承人参与进来,守护我们的古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