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近一公里的两个红色场馆共享管理资源,实现——的双赢
“五年小变,十年大变”,很多人用这句话来形容场馆展示的变化速度。当更多的人关注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时,各大场馆和纪念馆也在进行自我创新。
在实践中,上海的一些红色场馆和纪念馆开始了新的“试水”方案。有的是通过翻译保护,让更多的市民可以对以前罕见的古迹致敬;有的通过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建立网上纪念馆;一些展厅试图解释人才“共享制”,走出群体发展的新路子。
青浦区新四军广场创下了每年40多万游客的纪录。“自广场建成16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做收集和整理工作。”相关负责人李景恒告诉记者,广场旁设立了人文纪念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新四军遗物和手稿。为了互联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新四军纪念场馆,今年清明节期间,他们还将在相关云平台上开通新功能——,每个关联者都可以主动添加与新四军相关的音频、视频和资料。在文化创作方面,他们为新四军开发了专属的表情包,正在与上海老字号联合开发更多的产品。
人才资源瓶颈正成为制约众多红色场馆后续发展的一大难题。为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宝山区正在逐步形成一条馆际联动的新路。
相隔近一公里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和上海解放纪念馆这两个红色场馆,现在已经成为很多讲师最熟悉的“动线”。"我们根据预约人数定期调整讲师人数."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告诉记者,即将到来的清明节也是上海解放纪念馆每年的客流高峰。届时,上海松湖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讲师们将“走出去”,全力支持这里的讲解工作。
不仅讲师,两个场馆都实现了物业共享。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形容小场馆的运营更为恰当。虽然工作人员少于10人,但财务、人事等服务保障类岗位不应少于1个。
“小场馆如果独立自主经营,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唐磊认为,继承和推广红色资源并不意味着盲目扩大这些红色场馆。集成互联也是一个新的思路。特别是在红点密集、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抱团发展”可能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唐磊也承认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他期待通过红色资源的立法,进一步建立协调机制,在顶层设计上突破相关的制度机制,使红色资源得到整体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