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11月11日还未到来,但各大电商平台已经陆续拉开了“双十一”购物节的帷幕。11月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醒称,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监管的加强,网络消费环境逐步优化,但网购侵权行为仍时有发生。消费者不要迷信“双十一”所谓的“价格优势”。购买前最好提前了解价格走势,并有所察觉。除非是长期跟进的商品,不要盲目相信低价宣传,顺风下单。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介绍,“双十一”是商家多年打造的“促销节”,线上线下市场都笼罩在“大优惠大甩卖”、“最少年份”、“限时抢购”、“爆款尖峰”的宣传迷雾中,给消费者一种“买就是赚”的心理预期。但事实上,消费者协会多年来组织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显示,部分商家“双十一”促销价格未必真的实惠,部分商家使用“先涨后降”的套路,部分商家设置各种花式“买礼物”。实际价格和平时没什么区别,甚至可能是全年最贵的。
目前很多商家推出了各种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下单,包括预售、红包、满减、优惠券等。有些促销规则设计复杂,需要消费者“仔细计算”才能有意义。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注意商家的促销规则,了解各种优惠措施是否有“门槛”限制,适用的产品类别和范围,是否可以叠加使用,售后服务措施等。如果没有明确约定或者认定不清,存在明显不公平的格式条款,建议慎重选择,避免事后发生纠纷。消费者购买预售产品时,还应明确预收款和尾款的支付时间和金额、商家的发货时间、双方的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