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赞,写推广软文,扔污水.有些人一个月能挣几千美元。记者发现,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娱乐网络“水军”主要是以兼职“水军”身份在网上接单、赚零花钱的兼职员工。
经常浏览社交媒体的网民大概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大量高度相似的内容同时密集发布,发布的账号往往连一个像样的网名都没有,而是一系列带有数字和字母的代码。这些内容往往涉及娱乐圈,比如某部影视作品的宣传,哪位明星的动态活动,当然还有互相踩着撕着的戏码。这些账号背后隐藏的,大概就是在娱乐圈兴风作浪的网络“水军”。
这些网络“水军”靠刷赞、写推广软文、泼污水等挣钱。而雇佣他们的人员或机构则通过“水军”制造的假象获利。双方一拍即合,甚至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一些企业打着“公关机构”的幌子,专业经营“水军”业务。
看似“水军”和用人单位实现了“双赢”,但这一小部分利益的获得却是以牺牲全网舆论的客观评价为代价的。大量网络“水军”的存在造成了信息失真和评价失衡。一部“一片好评”的电影,当观众走进电影院,才发现可能是一部烂片;年轻人追捧的“优质偶像”,在房子倒塌后才意识到都是“水军”画的假人画。
娱乐圈“水军”的横冲直撞,不仅影响了行业生态,也让每个网友都有踩坑的风险,影响了大家正常的精神文化生活。伤害还不错。网络“水军”经常穿马甲,很难识别。兼职“水军”比较隐蔽,治疗起来比较困难,费时费力,效果也未必尽如人意。
面对这些不良现象,有关部门首先要加大对这些有用人需求和倾向的“水军”企业和个人的监管力度,对行为不端、造成不良影响和非法获利的,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惩处。只有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受害者才能长记性,形成更广泛的震慑效果。与此同时,组织网络“水军”的企事业单位也应该是地狱般的付出,不应该让它们通过扰乱网络舆论来获取不正当的利润。
另一方面,相关平台有必要承担主要责任。甄别、发现、防范网络“水军”的困惑,行政执法部门可能因为力量有限、技术不足等因素,无法做到实时高效监管,但网络平台在这方面不存在技术问题。很多时候,平台乐于看到“水军”的存在,因为它会给平台带来流量,“视而不见”可能是平台的小计划。谨慎核算,纵容“水军”可能会一时获利,但会导致平台公信力的丧失。这无疑是“捡芝麻丢西瓜”。该平台只需在当前或长期内仔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