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建、改建、扩建体育公园约1000个,逐步形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适性强的体育公园体系。可以预见,随着更多体育公园的建设,它们将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它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体育公园是以体育健身为主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具有多重功能的绿色公共空间。公园的特点是“运动”。坚持把“运动”作为公园建设的核心,从而区别于一般的公园功能,让更多的人能够在舒适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锻炼身体。如果忽略“体育”二字,体育公园的建设可能会走样,变成功能简单的赌场、观赏园和城市绿地。这不仅背离了政策初衷,还导致重复建设,浪费土地、金融等资源。因此,体育公园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体育特色和便民利民两大要点。
为突出体育特色,应提供足够和实用的体育场馆和设施。体育设施或者体育功能设置应当具备经常性球类运动、跑步步行、器械锻炼或者娱乐活动等体育锻炼的基本功能。同时,室内和室外运动都应该考虑在内。因地制宜突出体育特色。比如在富湖地区建设体育公园,可以考虑以水上运动为主题,发展游泳、划船等运动。在沿海地区建设体育公园时,可以选择条件好、环境优美的海滩,安排与海洋有关的体育活动,如冲浪、沙滩排球等。实现体育与绿色景观的有机融合。在突出“运动”的同时,要打造优美、生态、绿色、环保的自然景观,让市民在运动的同时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美丽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体育公园建设要坚持便民利民。这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生动实践,也是体育公园建设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便民利民,才能凸显体育公园建设的价值追求,进而吸引更多市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否则会影响体育公园的有效利用,降低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甚至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建设惠民体育公园首先考验的是地方政府的规划建设能力。因此,要根据当地空间发展规划,统筹考虑人口密度、交通条件、城市功能、产业布局和体育公园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进行选址规划。体育公园不宜建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荒野。否则,即使公园设施齐全多样,也不会被公众所享受。当然,不能只考虑交通便利或人口集中等单一因素,而忽略自然生态等因素。在选址规划的基础上,考虑功能区布局和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科学设计和建设各种设施。合理划分不同的运动空间和区域,保持运动空间的相对独立性。比如不同类型的运动可以同时进行,避免出现“广场舞与篮球场激烈竞争”的现象。必要的医疗、公共饮用水、餐饮等配套设施也是利民利民的应有之义。因此,有必要用精细化的思维概念和方法来进行。
体育强则国家强,国运旺则体育兴。体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象征性事业。近年来,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当前,体育公园建设要牢牢把握“体育特色”和“便民利民”两个关键点,努力建设成人愿意参与、健康生活的安全美好公共家园,为健康中国筑牢基础,增添新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