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江南街有推理馆、虫博物馆、24小时书店;打开原住民的庭院,与游客分享庭院之美;介绍文创工作室,设计师、企业家、原住民同住一个屋檐下.作为南京市22个历史街区之一,小溪湖街区经过微整治改造,从破败的街巷改造成了通达宜居的历史文化古街,吸引着游客和市民争相“打卡”。
老街小巷都是“生长”在城市身上的,是城市的底色和名片。旧街巷的“再生”是城市空间升级改造面临的重要课题。改造后,小溪湖街区提升了价值,延续了文脉,保留了“乡愁”。这个案例揭示了老街小巷的微更新需要改变面貌,完善功能,保留记忆。
然而,现实中,在一些地方,微更新变成了“伪更新”,经常被“一键重启”和重建。一些地方历史街区和建筑“流水线式”,粗制滥造,失去原有特色;有些地方过度的商业开发,到处都是“千店一铺”的商铺,游客撤退时会变成空荡的小巷;有的地方把原住民请出老街,“根”断了,记忆也没了。
老街小巷的更新归根结底是为了激发城市的活力,城市的活力和生机在于文化和历史。“一键重启”改造只注重建筑外观和功能的更新,而忽略了建筑承载的历史故事和原住民的生活习俗,是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遗憾。旧街巷的更新要摒弃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否则商业开发和文化旅游会优先于其他,导致原有文化底蕴的旧街巷充斥着“假古董”和“伪民俗”。
旧街巷更新的关键,不仅在于保护历史街区风貌、延续城市文脉,更在于不断吸收新业态、保持新鲜活力。这不仅需要协调设计规划、工程技术、运营管理等技术问题,还要关注人的需求。一方面要留住原住民,让这些城市记忆的载体成为更新改造的“内行人”,让历史街区延续人文记忆;另一方面,要整合新的商业形态和元素,吸引新的乘客,让历史街区焕发新的活力。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摒弃了“大拆大建”“一键重启”的方式,在保护、修缮、改造、运营等各个环节因地制宜地进行渐进式微更新,更好地保留历史文化记忆。比如,充分尊重原住民的意愿,项目组成员和设计专家走进人们的家中,一起讨论、一起做事;提前组织评估论证,确保地形不被破坏、历史遗存不被拆除、古树不被砍伐;邀请历史学家等。提出记忆保持的建议。只有留住建筑,留住人,才能为古老的建筑和街道注入活力,延续城市的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