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产生之前,学科教育的繁荣显示了中国家庭的教育焦虑。“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科教育规模大幅萎缩,但教育焦虑和成长需求依然存在,需要以更好的方式予以满足。
如果你不打破或站着,你就不能只是打破或站着。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满足上述需求,取代单一学科教育的主要途径。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减少教育焦虑,满足个人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满足个人成长需要,引导素质教育方向。在“双还原”背景下,让素质教育取代学科教育,成为培养青少年的主要途径,有赖于内容的丰富性和素质教育的引领性成长。文化企业是优质教育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之一。文化产业政策原则上引导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传播和消费。政府和标杆文化企业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指导文化生产和素质教育。
实现素质教育的生命化,增强其吸引力。文化往往依靠中国传统文化来增加产品的文化属性。因此,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和体验自然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利于个人在生活中传承文化,领略东方魅力。审美体验培养文化品位,文化旅游研究开展沉浸式教育,虚拟现实再现历史传承。文化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激发了个人通过体验参与素质教育的兴趣。
培养素质教育宣讲员,扩大素质教育覆盖面。在实践中,文化培养了一批专业多元、素质较高的人才。这些人才加深了公众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成为素质教育的榜样和潜在教师。借助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文化产业可以实现优质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公平供给,推动优质教育市场从群众走向群众,实现教育公平。
激发文化产品新发展,提升素质教育的丰富性。文化包含很多新兴产业,基于文化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化消费产品的发展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内容,文化专用设备的进步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媒体,文化信息传播的推动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路径,工艺美术产品的精细化为教育成果树立了新标准。
降低人才实现门槛,增加素质教育适用性。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促进科技赋能的艺术,通过搭建用户友好的艺术创作平台,以技术手段实现艺术创作,降低从事艺术生产的技术门槛和艺术门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新职业的出现和就业岗位的增长,为素质教育思想下培养多元化人才提供了充分发挥其特长和明确职业规划的机会。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衡量素质教育成效。文化产业是推动正向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振兴已发展到国家层面。文化繁荣有赖于具有战略眼光的跨学科人才。这类人才的出现有赖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覆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合格人才的供给可以作为衡量素质教育成败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