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蜀文明遗址、藏羌碉楼、村落都在中国世界遗产申请的初步名单上。今年三星堆又醒了。其重大考古发现是否有助于古蜀文明遗址的成功应用?
10月10日,世界遗产大众传播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记者采访了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他指出,要把古蜀文明定位在世界文明的坐标上,就要强调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
通过研究成功案例查漏补缺
在单霁翔看来,成功申请世界遗产地的一个可行途径就是研究一些世界遗产地的近期实例,通过研究成功案例来查漏补缺。
比如2021年《泉州:中国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新申报,经过三次申报终于成功。现已申报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古迹”和“古泉州古迹(刺桐)”。后来,标题进行了调整,以突出其普遍价值。根据更名后的新定位,新增石佛寺遗址、南外完颜政遗址、德化窑遗址等6处遗址。2021年世界遗产大会认为,遗产地涵盖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成为10世纪至14世纪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
以2015年成功申报的中国土司遗址为例,更好地表达和呈现土司制度下的土司文化和社会结构。
据《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2019版)》记载,古蜀文明遗址由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和古蜀船棺葬墓共同申报组成。单霁翔建议,既要注重古蜀文明内部社会结构和功能布局的表征,又要体现整个古蜀文明在中国西南乃至南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根据出土的海贝等文物,可以断定是与其他外来文明接触,但接触的“点”要形成线网,要充分体现不同地域文明之间是如何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
遗产真实完整地“交接”最重要
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典型范例,也为世界遗产申请增加了砝码,有助于对照世界遗产标准研究古蜀文明的价值。
单霁翔还提醒,世界遗产要考虑人类文明的覆盖面和多样性。中国首批6个世界遗产地一次性申报成功,然后每批只提供一个自然遗产名额和一个文化遗产名额,然后等待期更长。目前,中国有56处世界遗产,已经是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有信心、有信心取得进步。考古遗址和文物的价值鉴定、环境整治、文物修复保护要到位,而良好的内功训练更有利于亮剑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申遗成功只是开始,在公共教育、文化传播、传统传承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值得学习的是,世界遗产都江堰每年都有“放水节”。通过节日,将都江堰的年修制度、灌溉文化和水利历史生动地传达给大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过去,我们经常争论保护重要还是利用重要。今天看来,传承才是最重要的。把今天的文化遗产真正完整地传承给下一代,才是最重要的。”丹吉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