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备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瑞典文学院的院士们再次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将该奖颁给了1948年出生的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居尔纳。根据颁奖词,居尔纳“没有在殖民主义的影响和不同文化与大陆之间的鸿沟中的难民命运上妥协”,他用同情心“渗透”他的作品。
居尔纳用英语写作,总部设在英国。他最著名的小说有《天堂》 (1994)、《荒漠》 (2005)等。而且他已经多次入围布克奖。从1980年到1982年,他在卡诺的巴耶罗大学任教。1982年,他搬到肯特大学,并在那里获得博士学位。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后殖民写作和与殖民主义相关的词汇,尤其是与非洲、加勒比海和印度相关的词汇。
"在非洲作家中,这是一位具有鲜明文化意识的作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居尔纳进行了评价。
朱振武介绍,居尔纳的写作在反殖民主题上走得更深,入围布克奖,说明国际文坛看到了他的创作势头。可以说,居尔纳无疑是坦桑尼亚最成功的作家之一。他有五六部有影响的小说、短篇小说和杂文,创作立体而丰硕。“作为非洲一流作家的代表,就年龄而言,也是收获的季节。”
居尔纳写的是殖民题材,但与站在西方人立场上的殖民小说不同,他不是用“另一只眼睛”看大陆,而是深入非洲文化的肌理,在非洲人的骨子里有着强烈的反思和反殖民意识。朱振武表示,居尔纳与肯尼亚作家恩吉瓦田歌关系密切,后者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人。
“非洲有一批这样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居尔纳的作品甚至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这一方面与他们成长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盛行有关;另一方面,散居欧洲各地的非洲作家直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自然接受了这一思想。”
“英国文学被视为英美文学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而非洲基本上被视为文学不毛之地。事实上,非洲文学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表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朱振武认为,在3000多万平方公里、约13亿人口的非洲,发生的文学现象不容忽视,而作为非洲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并获得国际声誉的非洲英语文学,应该是业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
“非洲英语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引起了各国文化界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应该尽快填补这个空缺。”朱振武呼吁非洲英语文学在主题探究、写作风格、叙事风格、审美观念等方面表现出异质性和差异性,呈现出与英美文学相互反思的景象,因而具有世界文学意义。
居尔纳的作品没有以简体中文出版,他的作品列表包括《离别的记忆》 《朝圣者之路》 《多蒂》 《天堂》 《令人羡慕的宁静》 《海边》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