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普及,艺术考试的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2020年全国艺术类申请人数达117万人,较2019年大幅增加13万人。在这种背景下,不仅考生备考、参加考试,高校的考试标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管理“松而软”、无序、违反指导培训等问题频发。
为此,教育部近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号文件,明确到2024年,我国要改革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和艺术类人才选拔评价制度。
从舆论反映来看,很多人关注的是文化课成绩占比。一些观点认为,文化课比例的增加会抑制艺术热情,打击潜在的艺术候选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增加文化课的比例会削弱艺术的专业水平。
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文化课在艺考录取中的比例一直在增加。很多艺术院校在招生简章中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课和艺术专业的比例。比如上海戏剧学院,早就要求文化成绩要达到一级,有些单科成绩不低于105分(150分制)。中央戏剧学院也是如此,戏剧影视文学最低录取比例为1.09,按照高考文化课成绩与一线的比例从高到低录取。同时要求中英文单科成绩达到该科满分的70%。
也就是说,在文化课的规定方面,艺考的改革不是从零开始的,而实际上是对既定事实的印证。艺术考生应该对文化课比重的增加有心理预期。
从社会宏观来看,艺考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校考虚拟繁荣”。近年来,随着艺术人才需求的激烈化,不少高校竞相开设学费标准相对较高、办学门槛较低的艺术类专业,甚至盲目扩大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比如全国组织学校招生的高校有300多所,艺术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在全国本科招生总数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工科和管理学。
但由于办学定位不明确,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严重不符合社会需求,部分艺术生面临“冒险岛”的困境,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本轮改革中的扩大省统考范围、提高省统考水平和质量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艺校考试的“虚火”,使艺考回归正常轨道。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艺考改革阻断了通往艺考捷径的不切实际的梦想。过去由于艺考从事专业实践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文化成绩的要求始终低于普通专业考生,部分考生和家长存在艺考招生“重专业轻文化”的误区,将艺考视为“升学捷径”进入更好的大学学习。
艺术类考生在文化课上相对较低的成绩要求,是他们在专业训练上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的结果,不应该成为他们选择艺考的理由。如果因果颠倒,就不是教育公平的初衷。此次改革明确了艺术类专业的录取分类,特别是对一些不需要参加考试的专业,直接根据高考文化课成绩择优录取,摒弃了“艺考捷径”“快星梦”等浮躁心理,让艺术教育更加公平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