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展品上的“云”,文化体育场馆数字化还能做些什么?9月27日,上海首个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在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正式上线,以数字治理赋能场馆管理,提升游客参观体验。因此,文博场馆拥有一个聪明的“数字大脑”。
这是全市首个“一网统管”数字文化博物馆项目。依托“一网统管”的框架和上海城市运营中数字物理标识的理念,对上荔波及其周边进行了超精细的三维数字复原,利用三维数字孪生引擎实现了馆内外1: 1的三维数字孪生,并与政务业务数据、IOT感知数据、环境天气等多维实时动态数据相连接,让博物馆“活”起来。
据系统开发技术团队负责人、上海“一网统管”物联网运营中心R&D主任王斌介绍,上力博拥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配备了众多摄像头和物联网感知设备。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规范和应用逻辑,系统成为孤岛,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新系统集成了9套常用业务系统,基于博物馆的管理需求和观众的参观需求,分7个版块设计构建了14个数字场景。
比如,通过算法加持,上力博的摄像头从被动的“看”变成了主动的“说”,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每个展区的人流密度,以及对应展区和陈列柜的流量热度,方便馆内工作人员在参观时进行策展和人员引导。黄金周即将到来,面对大客流的挑战,系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周边区域的实时交通流数据,通过平台协同对周边车辆的停放进行管理调度,实现游客移动线路的智能规划,协调引导游客。
又如,通过展厅内部建模与基于文本的应急预案相结合,在大屏幕上呈现应急疏导演练的真实场景,便于博物馆及时模拟优化应急处置预案。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专门设计了数字日历的开放页面,游客可以通过语音和手机进行互动,激活相关便民信息,了解周边交通、近期展览、参观路线等。此外,还有一面移动的“留言墙”,将四楼的留言墙镜像到序厅的大屏幕上。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留言或分享小视频,内容经过验证后很快就会实时出现在屏幕上。“随着数字技术的赋能,原本厚重的历史在这里变得年轻、活泼、有活力。”有观众留言。
“未来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下,每一个为民服务的窗口都是一对智慧‘双胞胎’。”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执行院长余静怡说。在新推出的系统中,一些技术来自大学原有的科研成果。
作为一个全面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方博物馆,上荔波从建筑到展品都有故事。东楼建于1933年,是上海赛马协会和上海美术馆的旧址。目前博物馆总藏品约11万件,系统呈现了上海从古至今跨越6000年的历史。新开放的首个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也是博物馆最新的“展品”,让人从中感受到数字治理和“一网统管”的温度和效率,感受到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