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的创作定位离不开题材回应市场的路径。在这种路径下,题材的发展和选择对电视剧的成败至关重要。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质量离不开艺术风格的积累和沉淀。在此基础上,戏剧的表达才能准确、充分,才能实现艺术创新。当下,网络叙事技巧的影响、电影表现手段的介入、网剧播出模式的冲击,都促使传统电视剧创作寻求自身的突破,尤其是在题材的选择、艺术风格的构建上,要转化为创作探索,激发创作的活力和可能性。
在这个变革时期,工业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也迎来了一波浪潮,这让这个曾经被边缘化的题材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从2020年底开始,《越过山丘》 《大江大河2》将播出,尤其是《大江大河2》继承了前作《大江大河》的高质量,使得工业题材的电视剧真正站在了C位。直到最近,《逐梦蓝天》才结束。该剧聚焦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也是中国电视剧创作首次触及这一领域。它用史诗般的画面再现了航空人为实现强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故事,展示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内容涉及一个大国尖端军工和重型装备的展示。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巨变,在精神和本质上具有统一的感染力。同时,它们为工业题材创作的实践展现了多种可能性,以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打开了电视剧创作的新局面。这段经历值得回忆。
工业题材的开拓:回归戏剧本体。
工业作品在中国电视剧创作中不受欢迎,这与改革开放后制造业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创作难度大,另一方面在于市场接受度低。
从创作角度来看,工业题材是电视制作人刻意回避的领域。首先,由于工业制造题材涉及技术和专业内容,很难直观呈现,所以很少有编剧和导演愿意尝试。久而久之,制作公司也敬而远之,于是工业题材成为电视剧市场的边缘产品。近十年来,只有2007年的《大工匠》、2008年的《漂亮的事》、2011年的《钢铁年代》、2018年的《大江大河》、2019年的《奔腾年代》等几部电视剧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赢得了行业的反响。
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的主题似乎是一个充满商业和传播意义的关键词,代表着消费者和观众在市场选择过程中的接受程度,也预示着电视剧潜在的观看可能性。在以往的选题经验中,一部以“工业”为主题的电视剧,很可能呈现的内容范围非常狭窄,局限于琐碎的技术讲解。在具体的剧集中,关于工业生产、工艺改进、工业改革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可以和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产生共鸣,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有一种疏离感。
这一切都忽略了——的戏剧本体特征,这是一种不成熟的“题材第一,手法第二”的创作理念,使得工业电视剧失去了广泛的受众基础,被市场所冷落。但以《大江大河2》 《逐梦蓝天》为代表的这批作品,突破了工业题材本身的“局限”,使电视剧创作回归到戏剧本体,为观众提供了有质感的观剧体验。比如《逐梦蓝天》展示的是飞机的设计和制造,但导演并不是简单地以此为中心,而是围绕其编织人性的冲突,将生产改革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联系起来,以戏剧建构为表现核心,在历史的惯性中呈现航空人的悲欢离合。
历时与共时的融合:期待完整的艺术表达。
除了戏剧,我们更应该注重工业电视剧艺术表现的完整性。这有三层含义:一是“实事求是”,即还原历史真实和工业真实;二是要“看起来像个废人”,即不拘泥于历史和工业的本来面貌;三是从当代视角观察工业发展,从而反映和再现工业历史和人类进化的演变,将历时(历史)与共时(现在)相结合。103010《逐梦蓝天》等剧意在融合史诗剧和家庭剧,将中国的工业史和中国人的奋斗史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工业制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历程。它们既有历时表达,也有共时表达。无论是戏剧结构、人物塑造还是后期制作,都力求工整严谨,艺术表现力厚重,层次分明。
如《大江大河2》、《大江大河》展示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改革、社会生活变迁和政治变革,描绘了改革实践者的挣扎、觉醒和变化。剧中,东海化工三通一平工程改造、码头填海、一期建设、二期设计、合资谈判.集中在四年时间,融入了创作者对当时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的细致观察,让观众亲身了解以宋运辉为代表的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的现实处境。戏剧本身充满了年代感,同时又给观众一种代入感,引导观众从历史的角度辩证地认识过去,促使观众将自己置于戏剧情境中思考人物的行为动机,从而产生共情,酝酿出丰富的艺术能量。
再比如《大江大河2》,从各个角度反映了老一辈航空人的艰辛,让观众觉得今天的处境来之不易。既有“有你就是家”的浪漫爱情,也有“有国就是家”的家与国的爱情,将工业题材的“壳”与人情的“核”相结合,试图构建一种叙事。然而,作为一部以人物冲突为主要叙事手段的电视剧,正面人物缺少了反面人物的衬托,剧里展现的都是正面人物的内心。创造“人往高处走,戏往下沉”并不容易。同时也要注意到,剧中的少数人物和情节具有架空感,脱离了当时的本土情况,未能服务于主要戏剧动作(飞机设计研发、工业报国),在共时处理上拖累了叙事流畅性和节奏,削弱了戏剧的整体性,留下了打磨的空间。
应该说,一部戏剧很难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艺术表达,这是其创作能力不断醇化的过程。它需要创作团队的配合,需要各种约束之间的平衡,这是工业电视剧创作出优秀作品和名作的必由之路。
要创作者不惧试错、不断出新。工业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兴起:时代发展引发题材变革
显而易见,工业题材有其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由于工业发展始终与社会进步有紧密联系,从工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到个人命运的转变,这些都赋予工业题材作品创作极大的实践空间,从而又进一步拓展了艺术创作的题材与类型。毫无疑问,这批作品是多年来工业题材创作不断淬炼的结果,是制作方对题材认知提升的表现。这是中国电视剧创作内生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工业题材的潜力,也为电视剧市场提供了新选择。这是一场由社会思潮引发的题材变革,即工业文化与工匠精神在电视剧创作中的兴起。
在新中国七十多年的深刻变革中,工业制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派生出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的工作生活全面地融入社会各领域,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代表性群体,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角色原型。随着近年来“制造业兴国”“中国制造”等概念的普及,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在网络文学领域,诞生了“工业党”小说,自成一派,《工业霸主》《材料为王》《超级能源强国》等作品以其硬核的知识性和科技观影响了大批读者。在电影领域,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就是一部工业题材影片,塑造了崭新的工人阶级形象,近年来的《冲天飞豹》《东方大港》《逆境王牌》等作品也感动了众多影迷。但是,工业题材电视剧创作则是另外一幅景象,一方面产量少,另一方面艺术手段亟待更新。好在,《大江大河》《大江大河2》《逐梦蓝天》等作品的出现,为电视剧创作的题材选择提供了新的可能。
作为大众艺术的电视剧,理所应当要表达社会主旋律的诉求,要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社会思潮、塑造先进文化。在如此背景下,在电视剧创作中凸显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践履其艺术使命、承担其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