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重功能和多重价值,为振兴农业文化遗产,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农业文化遗产也很有价值。这是作者下乡时的深情。
山东省夏津县川丰果农专业合作社从销售鲜果到干果、茶叶等10余种产品,将桑树变成了“摇钱树”,擦亮了黄河故道古桑树“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合作社负责人刘传峰告诉笔者:“现在古桑树‘活’了,村民的口袋鼓鼓的。合作社带动110多户农民增收4000多元。”
农业文化遗产是活的生产系统,仍然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目前,中国已认定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5批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各地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农业文化遗产在种质资源、文化遗产、景观旅游等方面的多功能、多价值。得到了挖掘,越来越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获得了新的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
要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织密保护网是首要任务。各地要加快摸清财力,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划定保护区,完善设施建设,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留住、传承下去。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离不开宣传和推广。实践中,一些地方利用互联网优势和农民丰收节等重要节点,让千年梯田和古村落古民居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在一些地方,通过建设农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和研究基地,可以看到和感受到农业文化故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人才。要加强“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技能传承和产业发展。
我们要看到的是,农民是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农民才能真正受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才能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利益联动机制,发展特色产业,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擦亮农业文化传承的“招牌”。
农业文化遗产有其身份,也有其价值。挖掘、利用和发展农业文化遗产,要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供给、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多重功能,提升其多重价值。一方面,我们必须强化产业链。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特色资源开发,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精深加工,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另一方面,要把融合牌打好。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突出农业文化气息,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游客体验,促进餐饮、住宿、游览、娱乐等环节增值。
看山看水忆乡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力度,保持农业和农村地区的自然风貌和地方魅力,引导农业和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