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公众对考古“亲近”并不容易,“不可理解”和“太深刻”是大多数人看完考古遗址后的感受。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文化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古旅游近年来也发展迅速,成为文化旅游的一个强势领域。那么,“考古旅游”是如何发展的呢?近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化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考古遗产活化利用与考古旅游融合发展的前景和挑战发表了看法。
没有考古工作就没有考古旅游
如今,考古旅游主要分为考古遗迹游和考古遗迹游。考古文物游主要依托大型遗址和考古遗址公园,考古文物游主要依托各大博物馆和博物馆。从兵马俑到三星堆再到各大博物馆,考古旅游目的地往往引发大众考古旅游的热潮,成为考古旅游的热门话题。
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湘在近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清华同恒联合主办的以“考古旅游发展前景”为主题的高端对话活动上表示,考古旅游首先要把考古放在首位,没有考古工作就没有考古旅游。如果考古调查、发掘和整理工作做得不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无法展现和呈现。因此,考古工作者应不懈努力,不断引进有影响力的考古学术成果。
“同时,传播考古成果也同样重要。”刘国湘说,只有传播考古成果,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其中,考古旅游不仅是开展考古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考古遗址的难得机遇。通过利用好他们的考古资源,可以提高他们的知名度,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那么考古旅游的目标是什么呢?最终目的是强国富民。”刘国湘说。
刘国湘以四川省宣汉县罗家坝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为例。“罗家坝遗址发掘后,我们组织了宣汉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散文集,将巴文化元素注入宣汉巴山大峡谷的文化内涵,从而带动宣汉县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巴山大峡谷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里最穷的人现在过着富足的生活。这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例子。在开发巴山大峡谷的过程中,宣汉县充分利用了罗家坝遗址的考古成果,考古旅游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他说。
考古遗址应该有考古的气质
目前,从旅游形式来看,考古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缺乏开放式的游览和创造性的体验模式。由于过去考古学家思维的局限,考古遗址承载的重要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大多局限于静态展示,缺乏具有参与感和体验感的互动、多维度的展示方式,亟需创新展示方式。
“考古旅游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它需要好的旅游产品。旅游是有门槛的,游客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比如游客在参观安阳或者二里头的时候,有考古知识的人去参观和普通游客去参观是完全不一样的。遗址的城墙矗立在那里,不懂的人
徐天津认为,要提供一个好的旅游产品,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考古旅游目的地应该变成一个人们可以充分共享的资源,而不是单纯的文化消费产品,应该是一个不断滋养人们精神的地方。旅游规划者在规划考古旅游目的地时,也需要仔细考虑如何改造它们。
“现在考古旅游目的地的大规模建设非常火热,但是大量资金涌入,大规模建设既改善了环境,也破坏了环境。比如在各地涌现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一方面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了整个遗址,另一方面过度建设使考古遗址公园过于像公园,遗址特有的气质荡然无存。”徐天津说。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也认为,考古遗产旅游目的地的打造要注重考古气质的打造,这是其产品特色。
考古导游知识储备更关键
徐天津认为,要让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和广袤大地上展示的遗产活起来,需要培养一批专门的考古导游,他们要有一定的考古知识储备,尤其是对于一些未开发的考古遗址。“目前,旅游景区的评价主要考虑旅游配套设施的情况。考古遗址的旅游不需要很刻意的强调配套设施。重要的是传达遗址的历史价值和出土内容的意义。”
考古研究旅游的快速发展成为考古旅游与教育相结合的有力抓手。各遗址相继推出了模拟考古体验活动、文物修复、文物模拟制作等相关体验课程,大大增加了公众对考古的深入了解和认知。徐天津认为,考古考察旅行可以先规划一条考古旅游路线,提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参与者做一些阅读,出发前组织一个简单的讲座,并在旅行中做一些笔记、游记和感想,从而在某些方面实现深入全面的考察旅行。
孙英民认为,考古专业的大学教师、在职和退休的考古从业人员都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提前开展工作。文化考古单位也要有意识,为讲好中国考古故事创造条件。“就考古遗产而言,河南是一个特殊的地区。从目前的条件来看,河南省至少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具备成为考古会展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条件。河南这四个古都都位于黄河沿岸。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这四大古都应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结合,活化文物利用,用丰富的考古成果讲好中国故事。河南省也可以联合国内考古大省山西、陕西,搭建一个考古旅游的平台。”作为生于河南在河南开展考古工作的考古人,孙英民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