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大街小巷的实体书店已经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和人们心中的灯塔。一段时间以来,受到互联网高速发展挤压的实体书店,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面临发展难题。如何才能走出困境,重获生机?
日前,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承办的“实体书店点亮北京文化之光”论坛在北京举行。业内人士聚焦“探索实体书店新形态,推动城市文化新发展”主题,呼吁书店“输血”与“造血”并举,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业务多元的新发展格局。
据了解,自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地在规划、资金、场地、项目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实体书店的布局、产品和业态结构不断优化,经营机制、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局长刘介绍,去年疫情期间,中央和地方各项扶持政策陆续生效,各地为实体书店发展提供了3.08亿元扶持资金,帮助实体书店顶住压力、走出困境。目前,全国有实体书店7.8万家,其中1600多家在1000平方米以上。“中国实体书店行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有压力也有动力。要不断激发活力,提高效率,强化绩效。”刘对说道。
后疫情时代,实体书店依然是市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他们在引领城市文化、服务大众文化、推动全民阅读方面能发挥什么独特的作用?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表示,近年来,北京出台了一揽子实体书店扶持政策。实体书店如火如荼,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专业化的新风貌,构建了以读者为中心、立体化、多维度的文化消费新模式,成为引领北京文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进入商场、社区、公园、建筑;“店店融合”“店厂融合”“书店课堂出版”等各具特色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逐渐呈现;一批主题书店正在向市民文化休闲中心转型,一批专业书店正在向知识共享中心转型,一批新型书店正在结合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向智慧书店、数字体验馆迈进……实体书店已经走上转型、发展、融合之路。
中国图书期刊出版行业协会会长艾立民认为,实体书店不再是单纯销售文化产品的场所,而是逐渐成为科学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的窗口。因此,需要利用新媒体手段,将封装在书本中的知识打开,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通过书店的枢纽功能,营造爱读书、好读书、好读书的良好氛围,引导人们增强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实体书店应该加强编辑和科学实力."韬奋基金会主席聂振宁表示,实体书店要提高编辑力,优化图书组合,让读者尽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书。也要增强科技实力,用智能技术降低成本,拓展渠道。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灯塔,是展示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表示,实体书店建设是一项事关城市文化形象、保障公民最基本文化权利的系统工程,对其进行持续支持性投资是必然的,但仅在资金和基础上进行建设性投资是不够的。“书店的价值在于阅读,书店靠阅读而存在。只有做好政府顶层设计,社会大力倡导,群众积极参与,实体书店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拉动阅读消费,实现阅读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