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展览作为一种呈现艺术,是一个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程。策展人需要什么素质?
杨伟东: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无论是宏大的叙事还是有见地的叙事,你都应该心存敬畏。我们一定要树立宏大的历史观,通过革命历史的展示唤醒时代的记忆,让大众更加清晰地认识我们的民族、国家和历史。
用展览宣传教育党史是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手段。只有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才能掌握全局,整理出大量原始生动的党史文物、资料和图片,并与雕塑、山水、模型、高科技等相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党的历史,挖掘其背后的精神,以更有力的方式,以历史反映现实的方式,把党史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呈现给人民。
记者:展览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很重要。怎样才能让策展停留在纸面上?
杨伟东:馆长首先应该是历史学家。无论是什么题材,都要以历史为依据,要用历史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其次,策展人是展示文本方案的编辑,过程离不开展示艺术设计。在熟悉国家政策和行业规范的前提下,要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去解读。当然,我们还需要了解文物、高科技应用、流行心理学、美学等综合知识。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策展经验可以为展览的延伸创造时空节奏。创新能力是策展的生命线。现实中,博物馆、纪念馆展示的“千场秀”非常严重。创新来自天赋、积累和责任感、使命感。
记者:展览设计需要核心理念。策展的最高境界是“看精神”。如何提炼具有思想意蕴的主题?如何通过故事构建叙事空间?
杨伟东:主题来源于策展人对藏品的深入研究和敏锐的时代感。同一个系列,不同的组合和摆放顺序,可以做出完全不同主题的展览。比如在宁化长征纪念馆,我们用了“116 E”的地理标志,既说明了宁化是长征最远的起点,又点亮了展示长征第一步、走新时代长征的主题。此外,我们还以操作指南的形式呈现枯燥的技术问题,供观众理解。
无数经典案例证明,讲述背景故事、构建叙事空间是最能让观众感受场景的有效展示手段之一。故事线是一种表达观点的逻辑。通过故事解读展览物品,再让参观者接触到自己的实际感受或触动到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展览的最终目的,即关注人和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