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17日-《钉麻》《贴金箔》《一麻五灰》.这些不熟悉的词,其实是古建筑修缮中使用的术语。古建筑怎么修?跟我们平时修房子有什么区别?9月16日,在曼朱吉的维修现场举行了媒体开放日。记者近距离观察体验了传统古建筑的修缮技艺。
满居集始建于明代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位于长河北岸、广元门西侧。清代被皇室多次扩建,成为皇家寿宴场所。现存的满居集是典型的清代官署建筑,其建筑格局分为中、东、西三条道路。因其深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享有“京西小故宫”的美誉,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3月15日,满居集修缮工程全面开工,总建筑面积10689平方米,是继1893年慈禧太后60周年庆典修缮后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整体保护修缮工程。
走进曼居吉的维修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拔钉麻”的工艺操作。钉麻拆模主要用于古建筑墙体的施工,即把制作好的麻拆模交错钉在梅花形墙砖的接缝处,抹灰时将麻分圈掺入灰中,以提高抹灰层的韧性和连接性能,避免墙体灰脱落和空鼓,起到固定墙体的作用。
记者体验了制作麻杆的过程,就是用苘麻(qng m)缠绕竹钉制作麻杆。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一个熟练的师傅一天能做100只左右的麻蜻蜓。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寺庙,金箔是必不可少的装饰。记者了解到,满居集一期正厅椽头彩画修复过程为98%苦金制作的金箔装饰彩画,可增加建筑的辉煌效果。椽头涂金有九道工序,包括制曲、沥粉、画底色、呛粉、扫粉、涂黄胶、画金胶、贴金、走金等。它被广泛用于宫殿和寺庙的装饰。
古建筑的传统修缮技术、构件的名称以及制作方法,让记者深刻了解到中国传统古建筑复杂精致的技法以及技法背后凝聚的匠心与智慧。将曼居吉维修点对外开放是一次有益而大胆的尝试。施工阶段展示的文物独特价值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
中国美术馆馆长王丹告诉记者,修缮工程总体进展顺利,不仅恢复了曼居吉皇家寺庙的历史面貌,还扩大了北京美术馆的展览面积。随着改造工程的完成和博物馆的重新开放,满居集将融入南长河下游景观,并打造大运河古都文化集中展示带,再现乾隆时期“水上御道”的历史风貌。依托曼居吉,北京美术馆将讲述曼居吉修缮背后的文物保护故事。让文物“发光”“发声”,真正活起来。
据悉,修复完成后,将以积累的工程资料为基础,辅以多媒体渠道和科技手段,将曼居吉文物保护技艺的传承和现代文物保护的故事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向公众讲述。
此次修缮场地开放活动也是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在完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方面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