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创作,是一个听名字就不太讨喜的话题。现实中,忙碌的读者向网络小说寄情,很多都是希望暂时避开世俗的边缘,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因此,故事是否酷、情节是否酷、是否符合最广泛读者的审美需求,成为网络时代作者的必修课。读者看网文,一开始就像夏天的冰镇汽水,对第一口的期待最高。中间的过程好像是啜饮咖啡,苦涩中有千百种甜味;但有些文化程度较高的读者更希望这是一碗汤,不仅入学时要求口感好,而且更注重未来的营养。
坚持还是改变?适应还是独自行走?作家们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卓慕贤的现实主义小说《老兵新警》,只看一章一页,简单朴素,场景规规矩矩。从中挑出一两个金句并不容易。它能紧跟作者草蛇灰线的设计,即使是最没有耐心的读者也能从头到尾看完整个故事。
这种阅读的感觉是因为小说中的人物被刻画得足够“俗气”,就像《老兵新警》中的韩信。除了老警察和新警察这两个身份,他还关心自己的工资水平,关心自己的人生大事,也需要处理好这种或那种人情世故.这样的人随处可见,也许是你我,读者很容易代入其中,有悲欢离合。
生活在江苏的王,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有着同样的质朴和真诚。比如他的《共和国战疫》,以“时代楷模”邱海波教授为原型,从中医发展和中国医生情怀的角度分析当下的医学事件,使小说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情怀和医生的仁爱之心。同时,对于邱教授个人经历的描述,采用了影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代入感。
作家需要了解生活,深入生活,但不能完全依赖生活。不是所有的作者都有特殊的职业属性。大多数作者的人生经历都是平淡的,只有靠自己积累的创作素材,才会有挥霍的一天。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实题材的概念。现实题材不是现实生活的硬拷贝,更不是社会生活的复制粘贴。
小说的创作不同于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不同于纪实文学对虚构的限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作家自由发挥。一部具有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必须经过观察、思考、沉淀、想象、修正的步骤,才能将他们眼中所见、心中所想、作品中所言结合起来。比如近几年以“党建”为主题的系列作品,我们离和平年代硝烟的篝火太远了,但作家的故土情怀和爱国情怀却始终真挚虔诚,字里行间的青春和热血依然清晰明了。读者自然会通过文字感受到故事和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