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5日,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以丝绸印刷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长卷见面会,掀起了审美潮流中的“绿色山水热”。在1191.5厘米长的卷轴上,有峰峦叠嶂、高崖飞瀑、野渡水榭掩映于山湖之间,山川自北而南,共一卷,山川千里,汤茫茫。2021年,舞蹈诗剧《千里江山图》登上舞台。
以画面为种子创作艺术作品并不少见,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却独树一帜,美不胜收。舞台上,宋代仕女、宫廷官员、才人、匠人一个个登场,而整部剧则由展商、少年锡盟、青涩形象三双独特的眼睛引领。
绿色形象是东方美的净化,是整部剧的审美之眼。就像《只此青绿》,这是宋代画坛独树一帜的一步,历经几千年的不同场景,依然能震撼观者。宋代绘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以台上仕女的步态进入观众的心中。然而,正是大师创造的妙笔,——和两对眼睛,——,年轻的西盟和展商,以及他们之间的碰撞,让作品跳出了“实用”的刻板印象。少年西盟是整部剧的“叙事之眼”,18岁的天才少年在江南山川画下了这幅长卷。他对生活的观察,对人和事的描写,以及对艺术的终极追求贯穿始终。展商是整部剧的“当下眼”。有了它,整部剧从《宋代审美插画》和《少年画家传奇》中浮上来,增添了现代的维度和当代人的独特表达。然而,这两对眼睛不断相遇、发现、碰撞,使得古典美与当下人的思想相呼应。太神奇了: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好方法。——古典文化是筋骨观和当代表达。在舞台上,它不仅呈现《千里江山图》,还呈现了卷轴中蕴含的故事和哲理,甚至有着属于当代中国的自身价值。
艺术品的“即时性”和“恒定性”一直被认为是一套对立统一的命题,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作可以将它们融为一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几千年来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血液中蓬勃发展。而当下则取决于创作者对时代命脉的准确把握:舞台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具有思想性。
003010是什么?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它是宋代书院绘画的巅峰,是一个属于中国古代的未解之谜。但《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者从中看到了另一层含义。003010作为载体,不仅承载着画家和观众,也承载着组成长卷的其他人,即经常被忽视的工匠,——个劳动者。103010画的生活场景和劳动场景被创作者赋予了三重含义,劳动作家不仅是画中人,也是画外人和被研究对象。画家描述他们,他们的劳动成果构成了绘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劳动者的手艺与绘画一起流传了几千年,成为人们学习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问篆、唱绢、寻石、学笔、淬墨,无不令人印象深刻。每一位匠师都对年轻的西盟窃窃私语,他们把辛勤的劳动融化在长长的丹青书卷里。
长卷看得见,工艺看不见,画师有名,匠师无名。因为创作者的当代视角,展商在一个舞台上共同呈现了著名与未知、看得见与看不见,他们携手将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美带给观众。这既是创作的净化,也是当下立足中国古典文化进行创作的必然。——既有“即时性”,又有“恒定性”。它通过古老的文化,向世界传递当代中国创作者的思想和声音。
在舞台上,当展商和年轻的西盟目光交汇时,他们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相遇,跨越了一千年。他们共享同一个明月,体验着血液中不断循环的同一种文化情怀。这种“通感”既古典又现代,在中国更是当代:曾经属于贵族的亭台楼阁,早已成为普通人参观学习的博物馆,宫廷画师和普通劳动者也因其长卷而流芳千年。他们面前的画一望无际,绿山水,仰望人的山川不灭,四季常青。这是属于当代中国的“舞蹈绘画《千里江山图》”。
在中华文化频繁出海的今天,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向外传播,不仅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更肩负着打破刻板印象、宣传当代中国的责任。向世界展示什么是创作者和传播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文化的输出就是价值观的输出。把中华文明的过去和现在与古典文化联系起来,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是新一代创作者的使命。
曾经的《只此青绿》吸引了全世界追求和热爱美的观众的目光。现在,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舞蹈诗剧《千里江山图》能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