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笔者陪父母看了浙江小白花月剧院(剧团)的《梁祝》。晚上剧场座无虚席,我以为应该是老年人居多,没想到年轻观众占了六七成。几个人聊了起来,这些年轻人有资深的票友,有外国游客,也有当地的大学生。为什么一部传统剧会吸引这么多“文艺青年”?我想,不仅仅是因为这部经典剧雅俗共赏,更是因为它既适合“老”又适合“少”。打造文化产品,要多了解“文清”的口味,多关注“后浪”的力量。
年轻人不喜欢看主旋律作品和“感冒”传统文化是真的吗?否则。今年5月,朱荣火星车登陆火星新闻屏幕时,一首名为《天问》的歌曲MV轰动了全网,还获得了哔哩哔哩热搜第一名。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 《洛神水赋》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扶贫剧《山海情》和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让很多年轻网友“一边追剧一边学党史”,都说“这是年轻人应该有的态度”。
浙江文化的杰作,应该是浙江文化高地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标志。浙江的《鸡毛飞上天》、《大浪淘沙》、“温州家族”系列等精品影视剧、戏曲《红船》、原创主题曲《呦呦鹿鸣》等作品也获得了众多年轻粉丝的喜爱。关键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要找到正确的“打开方法”。
文化作品要想真正成功,需要打入年轻观众的圈子。文化工作者承担着以文化育人、以文育人、以文养元的使命,文艺精品是用匠心铸魂培根的重要载体之一。年轻一代是现代化的建设者,是文化的传承者。因此,文艺创作尤其需要考虑年轻受众,通过文化传承,让我们的根、美学、价值观代代相传。正如知名作家、省文联副主席麦家所说,“打造高品质产品,必须‘退守’到个体灵魂深处,秉持耐心、执着、宁静等宝贵品质”。只有听到祖先的心跳和脚步,才能写出有民族筋骨、有民族道德、有祖先体温的作品。
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有赖于与时俱进的审美表达,符合市场规律的操作,厚重的内涵,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启迪。好的故事和优秀的作品对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有很大的吸引力。真正的优秀作品,没有枯燥的说教,也没有简单粗暴的灌输,通过塑造真实懂事的人物和质朴善良的文字,激发年轻观众的共情。比如《本色》剧组为了展现黄沙漫天的场景,特意从张家口拉了几十吨黄沙铺在地上。电视剧《遇见未来》用了5年时间修改剧本。正是有了这些文艺工作者的呕心沥血、一丝不苟的创作,才有了许多年轻人可以追求和呼唤的优秀作品。
为了俘获年轻粉丝的心,文化作品离不开符合年轻人社会特征的运营活动。比如新版越剧《觉醒年代》有专门面向年轻粉丝的社区化运营活动,为粉丝群体组织互动课堂参观,形成了长期的“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