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限制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公司只能在周五、周六、周日、法定节假日每天20:00-21:00为未成年人提供一小时服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严格执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登录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16岁女孩奖励主播,55万元挥霍一空。”“孩子奖励主播12万元,家长报警求助取证。”“这个12岁的学生熬夜躲在床上玩游戏,导致失明。”近年来,一些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投入巨资为网络游戏充值,奖励主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不仅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还直接或间接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让很多家长深受其害,成为社会的痛。
网络游戏互动性强,沉浸感深,仿真度高,操作方便,对青少年有天然的吸引力。但未成年人尚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容易过度使用网络游戏,甚至产生心理依赖,无法自拔。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达1.83亿,其中62.5%的未成年网民经常玩网络游戏。如果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没有有效的预防、有力的引导和有力的监督,社会后果将无法估量。
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努力,初步建立了“防沉迷屏障”。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了“网络保护”专章,要求“每日22: 00至次日8: 00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苗圃行动”重点清理网络上有关未成年人的有害信息,相关部门要求企业为APP设置“青少年模式”和在线防沉迷系统。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防沉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防控机制、技术水平和企业积极性的限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乱象并未得到根本纠正。比如一些未成年人利用父母身份信息或购买成年人身份信息绕过实名认证,削弱了“防沉迷屏障”的作用。
需要强有力的干预,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首先要从供给端严格限制游戏服务时间。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时间新规”要求企业在周五、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每天20: 00至21: 00为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这种硬性要求大大减少了服务时间,有效保障了未成年人的正常学习时间,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其次,要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认证制度,强化企业对登录信息真实性的管理责任,防止未成年人突破电子身份信息的限制。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培养能够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随着新学期的临近,未成年人“时间新规”的颁布,再次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时限,在政府、学校、家庭、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筑牢“防火墙”和“安全网”,推动反沉迷工作取得实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