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根据通知,所有网络游戏企业只能在周五、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20: 00至21: 00为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就能接入网络,网络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大增加了“可及性”。降低上网门槛让更多的未成年人可以提早“触网”,而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诱惑力最大。
如今网络游戏的制作更加精良,玩法机制也更加复杂。与一开始主要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小游戏相比,“重游戏”越来越多。这些网络游戏往往吸引力更大,用户粘性更强,很多成年人都沉迷其中,未成年人就更不用说了。
网络游戏没有原罪。游戏一直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游戏是网络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然而,网络游戏给一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危害是真实存在的。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必要限制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
好的政策需要很好地执行。限制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的相关规定由来已久,青少年防沉迷体系也并非刚刚建立。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防止了孤独”。只要想突破防沉迷系统,“方法总是比较难。”
目前普遍的做法是要求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登录。但问题是未成年人可以用父母的身份信息注册登录游戏账号,甚至雇佣成年人代为注册。增加人脸识别登录和使用摄像头监控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但它面临着过度收集用户隐私和信息的风险。
还有一个问题是,是不是只给未成年人玩游戏?如果不能限制未成年人上网的总时间,而只限制玩游戏的时间,那么未成年人可以转向刷短视频、看直播,这不一定比玩游戏危害小、上瘾少。此前有报道称“孩子拿着手机(刷短视频)不停刷,好像被下了毒”。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行动,强化监管责任,依托新技术,及时对待各种“有政策但有对策”,制定更加全面完善的配套措施,兑现政策善意。
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填充未成年人的课外生活。“堵不如疏”,限制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就是“堵”,那么如何“疏通”未成年人的课外生活需求呢?
国家新闻出版署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要更好地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社会实践和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未成年人提供更有趣、更丰富的课外活动,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是一篇很棒的文章,但也是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