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限制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只能在周五、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每天20:00-21:00为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一直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有政策限制。2019年,有关部门规定,每天22时至次日8时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法定节假日未成年人玩游戏时间不超过3小时,工作日每天不超过一个半小时。
如今政策限制进一步加码,说明相关部门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既然要预防,就要追求“预防”。众所周知,未成年人利用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逃避防沉迷系统的情况并不少见。只有堵住类似的漏洞,才能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就现实而言,很多企业都做了相应的探索,比如接入公安实名验证,引入人脸识别技术,用用户画像和大数据分析用户属性。如果这些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深化和推广,现有的“漏洞”可能会被一一堵塞。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约束的主要功能是“治标”。“治标”固然重要,但只有标本兼治,才能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背后的教育问题。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只是解决问题的一小步。从根本上消除“沉迷”的种子,控制未成年人的内心,是社会各界的最终目标。毕竟,即使没有游戏,未成年人也可能会沉迷于其他事物,走向其他极端。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共同努力。
除了必要的限制和监督之外,引导春风和雨的教育同样重要。如何鼓励孩子好好利用时间,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将考验学校、家庭、社会的智慧。学校不能只教学生知识,家庭不能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各行各业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关注他们的陪伴、交流和共情,以积极的引导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以网络游戏为例。家长和学校非但没有“吓得脸色发白”,反而一味排斥,让孩子叛逆。不如把孩子对游戏和网络世界的兴趣引导到更积极的领域,比如体育和艺术。
最近几天,一条新闻令人恐惧。福建厦门,几名辍学的青少年洗劫了一家手机店。事实上,这些孩子和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一样,并不是缺乏教育的受害者。当学校和家庭未能履行教育责任时,很可能会断送孩子的未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校和家庭教育到位,从而消除未成年人误入歧途的土壤。对此,社会应该更深入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