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导公共文化服务的“灵魂”,决定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和方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均等化、参与化、供给化、数字化、全覆盖、宣传化为导向,大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促进其充分发挥作用。
坚持均等化,提高服务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包容性和公平性。“均等化”的本质在于坚决克服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实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文化权益均等化,坚持“共享平等”理念,坚持“城乡平等、区域平等、地位平等”的治理策略,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确保人人都能全方位、全方面享受平等优质的文化服务。
坚持参与,提高实践能力。坚定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既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根本举措,也是拓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鼓励和支持公众自主开展各类健康文化活动,积极从事各类公共文化资源的运营管理,创新多种形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只有通过有效的公众参与,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局面,才能彰显基层公共文化“为民服务、惠民育人”的有效性和基层公共文化“知其真谛”的价值取向。
坚持供给,增强供给能力。要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供给机制,健全自上而下的规范供给体系和自下而上的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个性化需求体系。特别是要积极探索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移动服务等多元化供给和服务机制,切实解决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长期跟不上公众需求的问题。要整合基层各类公共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组织衔接体系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在服务上上下衔接,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区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数字化提升创新能力。数字化、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2021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新引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发展数字资源。比如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公共文化项目,以数字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活动的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同时,要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延伸服务渠道,打造服务业态,创新服务方式,打破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中的堡垒和障碍,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数字文化,享受多元文化服务空间。
坚持全覆盖,提高平衡能力。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是以文化惠民。惠民的前提是让公共文化覆盖到各个层面的人,最终达到文化服务均衡的目标。推进“全覆盖”战略,就是要彻底打破行政布局格局。通过关注整个地区,mov
坚持宣传,增强共享能力。公共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核心。公共文化服务本身应具有非营利性、非垄断性、公益性和公共性等特征,通过公益实现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增强其共享能力。公共文化的本质在于政府通过公共决策、公共财政等公共管理手段,保障公众的文化共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要把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与群众生活充分结合起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其文化素养在共享中不断陶冶、提高、升华,从而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使之成为社会各阶层相互融合、社会和谐的深层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