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静安区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静安区将“一轴三带”区域作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范围,打造“静安国际创新走廊”“一轴三带”是指以南北高架道路为纵向发展轴,串起南京西路高端服务集聚带、苏河湾滨水商业集聚带、中环两翼创新创意集聚带。
事实上,上海长期热衷于建设“走廊”,而且“走廊”数量多、形式丰富、内容复杂。上海不仅把“画廊”的建设放在政策的语境中,也放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语境中。随着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现代化,上海的“画廊”被广泛用于增强城市交通功能,满足城市公共空间和商业空间的需求,甚至增加城市设计的软实力和美感。这些“走廊”既是真实的,也是想象的,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城市框架。
步行系统的康复和重建
过去徐家汇商务区的步行系统是地下的。即使在今天,通过徐家汇的三条地铁线路及其丰富的地面出口,仍然可以帮助市民完成大部分目的地的顺利切换。但是,如果一个世界级消费城市的核心商务区,没有“空中、地面、地下”的步行交通配置,似乎是不合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家汇建“画廊”只是时间问题。
1882年,欧洲乌托邦弗格森首次描述了一个多层次的未来街道交通系统。20世纪后,美国人把它变成了现实。美国北部城市圣保罗建造了人类城市历史上第一条空中走廊,因为冬天当地会下雪,在街上很容易滑倒。二楼建走廊,人车分离,过马路不再危险。很快,明尼阿波利斯也建成了一条长13公里,连接80个街区的走廊系统。如今,明尼阿波利斯甚至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完善空中步行系统的“走廊上的城市”。
2013年10月1日上海浦东陆家嘴二楼人行走廊投入使用后,日均客流突破20万,节假日人数达到50万,大大改善了小陆家嘴地区的交通。
为缓解中环镇北路区域交通拥堵,2016年6月,上海普陀镇北商圈空中走廊开通。这条毗邻中环路的廊道系统横跨金沙江路和镇北路,连接绿洲中心、118广场和近铁城市广场南北街区,实现了该区域的人车分离。
此后,无论人们赋予“走廊”多少千变万化的附加功能,将人与车分开,保证双方高效安全通行,一直是城市打造“走廊”的精髓。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利用“走廊”的契机,对步行系统进行了修复和重建。
上海莲花路地铁站与南商圈之间隔着一条沪闵高架路。早期修建了一条走廊,连接联通路南北。但随着南部商务区的拓展和中心城区地图的搬迁,莲花路站已成为成熟的复合型功能区,交通流量不断增加。新走廊充分保障了二层空间行人的绝对权利:白天,通勤人员穿越走廊往返周边社区、写字楼、交通枢纽;到了晚上,楼道就成了步行者和好玩跑的人的聚集地,也成了消费者逛商场的便捷通道。
头顶的空间充满了想象
在走廊发展到今天,其最初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目的仍然需要后人不断优化。与此同时,人类在开发和利用“画廊”的功能时,从不缺乏想象力。城市一旦有了丰富的“画廊”,就相当于街区的第二个界面。丰富的街道家具是为人们休息和满足人民而设计的。
徐家汇走廊“城市阳台休闲广场”的设计理念明显迎合了大众的需求。去年底,徐家汇走廊一期开通,不仅实现了汇联商厦、T20大厦、地铁城、太平洋数码二期与既有徐家汇立交桥的无缝衔接,还打造了自然元素丰富、交通功能丰富的人性化空间。楼道内嵌大面积的开放式绿化,随处可见休闲座椅,让人随时驻足感受城市立面。早期,加拿大卡尔加里建造了16公里的空中走廊,也在各处放置简陋但实用的长椅,逐渐形成一个独立于地面的富有想象力的架空空间。卡尔加里去年被选为全球最适合移民的城市,这些“走廊”恐怕也不乏功劳。
目前“画廊”景观发展的极限应该是日本大阪的南浦公园。不规则的空中走廊不仅是绝佳的观景台,也是景观本身的一部分。以“峡谷”为设计理念,绿植沙石立面的建筑在难波公园叠放在一起。人们沿着“走廊”行走,却感受到峡谷和悬崖,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在上海建成区打造一个难度较大的波浪公园,显然是费力且不经济的。不过,在后发地区植入纽约和高线公园的概念,通过打造“走廊”,寻求交通、生态、观赏功能的融合统一,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目前,位于上海“黄金中央发展带”的浦东前滩地区正在规划一条具有这一功能的“走廊”。根据规划,未来人们前往前滩时,不仅可以通过大量互联互通的空中走廊完成楼宇与商场之间的通道,还可以在今年7月初规划宣传直达黄浦江畔和城市公园的三大走廊项目。7月17日刚刚开通的新江湾城三门路空中走廊,不仅与附近写字楼、街区高度融合,还以多种形式进行绿化,如步行楼梯、双向自动扶梯、垂直电梯、蜿蜒坡道交叉绿化等。又承担了延续城市绿轴的功能,在松湖路、乍音路、三门路形成的五岔路口连接割裂的城市绿化,形成一个同样静谧动人的慢行空间。
未来,上海“画廊”的功能和内涵不言而喻。徐家汇空中走廊二期工程将于今年重新开工。建成后将跨漕溪北路、虹桥路建设两座立交桥,途经东方商厦、恒隆广场等商业载体,全长约190米。
公共和商业价值
两年前,上海某高端商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高端商业实体不愿意与公共走廊连接,一方面是商业面积损失,另一方面是难以控制“商场不必要客流涌入”。简单来说,商场不希望不想花钱的人把商场当过道。因此,上海市中心的走廊系统大多滞后于商圈的发展,只有当交通问题出现时。
不得不提上日程。且从前期规划到后期建设,需要协调各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打破企业和政府部门间的藩篱,社会成本和行政成本双高。这一方面香港却早已做成了。典型如渣打银行,作为银行营业空间,并不像零售业需要导入人流,却愿意让出大楼近四分之一的面积,作为连廊接入区。很多到过香港的人会发现,香港从地面到空中,至少可以分三层空间,尤其是在商业、办公、公共设施和交通设施密集的港岛北岸的中环、金钟和湾仔三个区,市民来往家、购物中心、写字楼、交通站点等场所可以完全不落地。而且连廊所串起的商圈,人流反而更密集。
厦门SM城市广场出资1500万元兴建空中连廊,使广场一期二期联动,人气居高不下。通过一条700米长的空中连廊与深圳湾步行街相连的深圳海岸城二楼,坪效也显著好于其他楼层。还有一些国外城市,甚至不惜花重金建设更高难度的高空连廊,目的是以观景平台导流。如日本大阪梅田蓝天大厦,22层的空中廊桥将原本独立的两栋建筑在高空连接起来,形成无障碍观景平台和360°环形天顶展望台。这就实现了对消费者自下而上的牵引,带来商场整体人气抬升。
再将视线拉回到上海,不难发现“嵌入式”连廊,已然把徐家汇各个散落在角落中的商业体,聚合成更高能级的“集团军”,也把开在二层的商场出入口,变成引流的新节点。南方商圈四座商场经由连廊串起后,彼此间也形成相互导流态势。
有专家提出,“廊”的商业价值还可以挖潜。中国古代就已有廊桥商业的玩法,当时,因定期举办的集市不能满足人们的购物体验,兼容性强且能遮风避雨的廊桥商业,在江南地区应运而生。“未来,人们对‘廊’的商业开发不会停步,购物中心空中连廊商业化,会是下一步追逐的热点趋势。”
地区“廊”有价值隐喻
上海还有几座“亦虚亦实”的廊,尽管与上文提及的连廊不太一样,但上海城市未来空间与形象塑造,同样离不开它们。
最近五年上海区级政府的公开信息里,“廊”这个词反复出现。据不完全统计,松江、杨浦、青浦、金山、静安等区都提出过“一廊一核”“一廊一轴”“一圈一廊”“经济走廊”“国际创新走廊”等新概念。它们的所指并不相同,有的取义“生态走廊”,也有的指向产业、商业。但有一点是共识:每一条“廊”,必然是这个地区未来发展的一根重要骨架。大家都很关心它所处的区位和它所能带来的溢出效应。
根据《关于全面建设上海静安国际创新走廊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走廊南段—南京西路高端服务集聚带”将突出“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特征;“走廊中段—苏河湾滨水商务集聚带”依托历史文化、滨河景观等特色优势,分布着国际化创业园区;走廊北段—中环两翼创新创意集聚带凸显“创新创意、产城融合”特征,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氛围。
金山大道经济走廊是今年出现的新提法,实质是把金山大道沿线产业串联起来,实现转型升级,重塑金山对外的全新产业形象。复旦创新走廊这两年提得少了,实际上杨浦区早在2014年就启动建设计划,旨在把复旦大学的新老校区串联起来,充分利用复旦的科技创新力量,发展高科技创新产业,形成一个科技创新增长点。杨浦科创版图并不止于这条“廊”,当时规划的是以五角场为中心,北面是复旦创新走廊,西面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东面是创新协同区,构成有些类似美国加州101公路。但本质上看,当地推出“廊”这样一个意象,是为了将当地的资源有机串联起来,对外形成一个定位明确、优势集聚、土地充沛的区域形象,以吸引志同道合的创新创业者近悦远来,其实叫什么“廊”并不重要。
近些年,上海所有“廊”里,当属松江的G60科创走廊名气最大。G60是沪昆高速公路的编号,东起上海松江,经过浙江嘉兴、杭州等地。G60科创走廊不光承担着长三角城市的交通运输功能,更突破字面意义,成为一个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代名词。伴随沿线产业集聚度提升,科创要素、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给,沿G60科创走廊的长三角城市已成为集成电路、智能驾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相关企业的集聚地。
“廊”被定位为松江的发展重心后,一座总投资超百亿,多项技术指标实现全球、全国首创的G60科创云廊应运而生。13万盏LED灯,300万颗铆钉,26幢80米高的群楼,以及绵延1.5公里的建筑幅度,足以让云廊给所有来客留下一个“云中巨舰”的壮观印象。到今年4月底,一批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企业已入驻云廊,一批美食餐饮、休闲娱乐及生活配套也纷纷开业。大手笔的背后,显现出“廊”不可估量的价值隐喻,它代表着资源的流通、共享、集聚、辐射、倍乘。
回到根本上,这种预期价值能否变现,还是要看在“廊”的牵引下,地区经济社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否亮得出真金白银的硬实力和彰显风范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