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读书读经典,从好书中汲取有利于成长的精神养分,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在中小学,随着“部编”语文教材的开篇,“整本书读”不仅是一种阅读理念的倡导,也已经开始进入语文教育的实践。
一个全新的教育问题也由此而来。如何通过“深度阅读”让更多00后、10后阅读整本书,抵制网络时代的“浅阅读”?如何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如何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维能力?本报将从即日起推出“如何阅读整本书”系列报道,并将持续关注这一话题。
漫长的暑假是孩子们学习的黄金时间。今年很多学校都专门布置了暑假作业:“整本书读”。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中小学生对此耿耿于怀。
困扰孩子的问题有哪些?让我们看看这些作业——
小学生读《西游记》,请回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撞了哪座山”;初中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把pavel korchagin每年的经历整理成时间表”;高中生阅读《百年孤独》,请“与《变形记》对比分析魔幻现实主义”…
00后、10后出生的学生,在“屏幕阅读”时代长大,要耐心地坐着“咀嚼”整本书,这本身就是不小的挑战,需要习惯。也许是为了“引领”孩子阅读,一些学校的老师试图搭建一些“脚手架”来帮助孩子阅读整本书。问题是,本问对了问题,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了吗?如果一些“脚手架”设置不当,会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小学生阅读《西游记》,如何提问更好?
“还没读完后半部分,又忘了前半部分。读这本书,不说别的,连人物的名字都很难记住。”这是一个初读名著《百年孤独》的高二新生的真实感受,更不用说和《变形记》比较了。“啃”了两个星期后,他决定妥协:在网上搜题,匆忙处理学校布置的阅读作业,把书放在一边。
总结一章的大意,摘抄好词好句,摘抄你认为生动的段落.暑假期间,记者最近做了一些调查,发现一些学校为了促进学生阅读整本书,已经“煞费苦心”地布置了很多作业。然而,根据一些学生的反馈,这些问题或作业有些让人觉得“无聊”,有些则“太难”。相反,它们让阅读变得糟糕。
比如一位语文老师让小学生回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撞了哪座山”。这个题目没有任何“营养”,反而把“整本书读”的教学推向了单一阅读教学的极端。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组核心成员、部编语文教材编写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花建议,引导小学生阅读《西游记》,可以问一些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思维特点、有一些新意的开放性问题。比如可以让学生比较《西游记》中的“哪种妖兵器最厉害”,让他们认为“观音如来,唐僧为什么要经历八十一难学经”等。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抛出去不仅有助于“提”孩子的阅读胃口,还能让家长和孩子一起交流思考。
读书本身就是目的,必须在“整体消化”上下功夫
2016年起,国家开始试点使用“部版”语文教材;这一试点从201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阅读整本书”正式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很多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阅读整本书可以还原文学阅读的魅力,感受文学之美,这与传统的单篇阅读分析不同。
“读完整本书”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孩子把书读完。因此,无论是设置思维问题还是布置作业,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上海市特级语文教师、上海中学党委副书记范表示,阅读训练对高中生来说比小学生更重要。”阅读整本书的最好方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基于文本的讨论。"
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或作业时,不仅要有趣,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比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可以让大家关注一年内嘉福的收入和收益,从账单上看到嘉福由盛转衰的变化。
谈及“整本书读”进课堂的初衷,郑桂花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纠正偏差。“语文学习中的过度机械化、碎片化、肤浅化现象依然存在,语文学习的内容与真实的语文生活相去甚远。“读整本书”的教学实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
范也认为,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要努力“消化整本书”,不要像检查普通作业一样,设置一些琐碎的细节来难倒学生。“读书本身就是目的。比获取知识、吸收思想、训练思维方式、培养审美情趣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