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乐高在中国?不,这叫榫卯积木
中国人或多或少知道什么是榫卯结构,这是中国传统木材的接合方式。凸部为榫,凹部为插座。榫眼和榫扣合在一起。
如果有榫卯积木,会有市场吗?没错。杭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制作的榫卯积木最近在海外火了起来。某跨境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今年1-5月,榫卯积木订单数量较去年增长500%。一个住在亚特兰大的美籍华人从刘那里买了榫卯块。“他说,他特别害怕三个孩子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他想用榫卯来影响孩子。”刘说,有些外国人觉得它新奇,想买下来玩玩。有客户说榫卯块是“中国乐高”。刘不太喜欢这个名字:“我相信这个借用国外品牌的标签在未来会逐渐淡化。”
刘学的是美术。大学毕业后,我画商业壁画,做平面设计,去了越南7年,管理工程项目。“灰尘、机器和工人每天都回家。”。但他一直想成为一名工匠。2012年夏天,刘回到苏州老家创业。他开了一家书店,只卖了六本书:绘画、书法、美食、园艺、茶道、钢琴艺术;他办了一个艺术兴趣班,一个人教50个孩子;他喜欢木头,试着做木制的茶盘、书箱和台灯;但他总觉得“实现不了自己的大梦想”。
2012年底,刘第一次接触到上海的榫卯结构古建筑模型。这是一座宫殿,建造和安装都很严密,几乎不能再拆卸和组装。它被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罩里,供人们参观和欣赏。他暗暗惊叹:“找到宝藏了。”在他看来,中国人的智慧藏在榫卯之中,具有和谐互助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这种艺术形式是可以触摸和体验的。
刘想把榫卯做成商品。没想到,当他和身边的朋友交流时,支持者寥寥无几。“自己玩就好。很难做到那样。”合伙人也找不到。按照常规思维,投资市场上还没有出现的产品是有风险的。“传统手工艺品也面临类似的痛点。”刘说,榫卯结构是老木匠的看家本领,但榫卯在现代生活中几乎已经消失,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很少有人愿意努力学习木工。然而,由于其实用性和审美价值,榫卯被专家学者视为艺术殿堂的瑰宝,学术界的宠儿。
刘降低了榫卯的门槛,制作了榫卯结构的积木,将传统技艺商业化的想法得到了许多资深艺术家的支持。“他们说我做的很棒,他们觉得会盖木屋的工匠少了。如果这样保持榫卯技艺,还不错。”这些老艺人愿意拿出自己的图纸和工具,让刘免费使用。
古建筑复杂,榫卯结构多样。在最初阶段,刘选择了斗拱作为积木的原型。2013年,刘试做了30套斗拱积木,在古建筑爱好者群体中做了广告。一套卖了600多元,两个月就卖完了。买家大吃一惊:“真的有人做了这样的积木。”刘觉得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方向是对的”。
2013年下半年,刘在电商平台上开店;2015年创办公司,将业务从苏州搬到杭州;2016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骑着自行车,他发现学校周围有一栋100多平方米的厂房,用来生产榫卯块。两台机器,一名工人,半自动生产模式:——机器切割木材,然后手工雕刻
当榫卯积木离开古建筑爱好者的圈子,面向大众时,很多消费者喊“我不懂”:为什么一套积木要几百块钱?一个月卖10台是不错的成绩,一个月卖不了一台更常见。购买机器、购买原材料、外出检查、打样和测试,一系列R&D流程很快烧钱,他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
榫卯块破圈需要时间。到2018年,刘的工厂规模已经扩大到500多平方米,月销量增加到几百台。2019年,刘迎来了的黄金时间。“国潮”逐渐兴起,有媒体主动联系刘拍摄小纪录片。一时间,杭州地铁和公交的手机屏幕上充斥着刘的采访,连续播放了一个月。市场打开了,线下经销商找到了。积木出现在书店、博物馆、文化空间的文化创意产品区;2019年12月,网店月销量达到60万套。
如今,榫卯积木已经实现了第九代,获得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的青睐。与此同时,刘已经有七八个竞争对手。对他来说,这是个好消息,说明榫卯块有市场。他想让零件的造型和风格更加标准,给人更多的创作和发挥的空间。榫卯结构的木屋可能越来越少,但由于榫卯积木的存在,榫卯工艺的传承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榫卯进入工厂,成为文化产品,可能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