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保障和提升城市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城市应对各种外部风险的韧性。
因此,在公园城市相关理论和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处理好——个城市的功能多样性与专业性的关系、城市应急设施冗余与效率的关系、城市智慧与普适性的关系,建设公园城市的韧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国内外现有成果表明,促进城市功能多样化是城市应对灾害影响、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简单来说,背后的原理在于城市不同功能之间有限的替代关系。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正常运行带来不确定性,但该市依靠其完善的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激活和推广线上线下办公模式,有效降低了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
但由于经济规模和人口结构的差异,城市功能呈现多样性和专业化特征,中小城镇的多样性功能明显不足。就成都而言,建议核心城区提升城市在生态、基础设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专业性,增强城市应对特大灾害的能力。非核心城区各区(市、县)重点建设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疫情的功能多样性,建立健全不同功能之间的衔接协调机制。
应急设施是城市风险防控和管理的基本框架,也是应对灾害风险的重要支撑。增强城市应急设施的冗余性,意味着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可预见地增加关键应急设施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危机时期的应对能力。然而,过度增加城市应急资源的冗余会导致资源浪费和运营成本上升。
因此,建议成都从应急资源流动和区域协调的角度协调城市基础设施冗余与效率的关系。一是利用5G、物联网、机器学习、大数据、地理信息等技术,结合实地调研,建立应急资源实时精准识别和智能调度国家平台,将应急资源分为固定和移动两类,优化固定应急资源空间布局格局,完善移动应急资源空间配置机制,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地提高应急资源储备。二是建立区域应急资源共享、共建、共享机制。在成都都市圈,根据区域灾害的环境、条件和特点,基于多层次的城市金融共享模式,在土地资源丰富的支点区域(市县)建立多个应急资源储备,增强应急资源冗余度,而核心城市则注重提升应急资源高效运行和投放的现代治理能力,发挥灾害发生时的“超级大脑”指挥功能。
随着5G、深度学习和物联网技术设备的创新发展,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风险得到有效监测和管理。比如疫情期间出台的疫情防控大数据出行码,有效提升了城市应对疫情风险的有效性。然而,“扫码”也暴露出老年人与智慧城市的“数字鸿沟”。因此,在未来建设韧性公园城市时,要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背景,进一步协调城市智慧与普适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