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都是都市剧,聚焦年轻女性。目前流行的《北辙南辕》和《我在他乡挺好的》构成了一个有趣的互文。前者踏上云端勾勒“向往的生活”:主角住在大坪城,马场酒局谈生意,有闺蜜借钱邀你成为合伙人。精英美男离职和你恋爱,一举一动都是为观众积累“梦幻素材”。后者的四位主人公简单“收集”了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的生活问题:网贷、黑心中介、大龄未婚、整容陷阱、大城市通勤困难、职场生育风险.可谓一集“哭点”,全程“高能”。
当然,这就导致了两部剧的人气出现了两个极端。《北辙南辕》高开低走。尽管聚集了著名导演和超过一半的娱乐圈明星来帮忙,但他们只得到4.9分的分数。但是《我在他乡挺好的》,没有一线演员的加持,低调开播,不仅口碑拿到了8.3分,百度指数也是前者的3倍多。在谈及互联网时代的创作时,从平台到媒体的人都爱用“爽点”和“痛点”来概括用户的需求。在很多剧评人眼里,《北辙南辕》和《我在他乡挺好的》只是各执一词:前者是为了观众的“爽点”而来,后者戳中了真正的“痛点”。
聚焦都市生活,赚取共鸣眼泪的“痛点”的影视作品,是否比提供奇幻素材的“爽点”更讨喜?不一定。《北辙南辕》和《我在他乡挺好的》在同一个比赛中失败,与其说是“爽点”,不如说是傲慢自负的创作态度。相较于过去常年停摆的荧幕都市生活,关注普通人真实生活的《我在他乡挺好的》,确实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用“痛点”赚足了眼泪之后,创作者应该思考如何用主角的自我成长挣扎来代替甜蜜的宠爱,真正找到抚慰现实人的“励志点”。
口碑热度的两极化印证国剧观众的成长
被未婚夫欺骗的“小三”海归女孩小宇告别北欧别墅,前往北京奶奶闹市区的二层别墅。闲了两天,在表哥的饭局上认识了娱乐圈的广告供应商。我没有简历,也没有面试,所以我开始工作很顺利,酒量好,价值高。之后,她白天呆在床上,晚上去吃饭。一个门外汉用几句话就谈成了一个订单,而且拿到了不少佣金。奢侈品牌的衣服很柔软。这是《北辙南辕》的开始。
生日那天,晶晶在早高峰尽全力挤进地铁,贴着车门,戴着耳机,寻求片刻的宁静。我刚谈妥订单,回到公司,却被老板无故辞退。来不及为自己难过,她忙着帮闺蜜处理黑中介的麻烦。终于,来不及享受她最好的朋友准备的生日聚会了。一个神秘的电话让她从天桥上跳了下来。这是《我在他乡挺好的》的开始。
如果不指明,很难想象他们都住在同一个北京——。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满足观众的“爽点”,展现美好生活,没有错。
在成功的都市剧中,日剧《半泽直树》走“温爽”路线赢得口碑也有先例。当主人公面对腐败的银行系统,秉持正义的毅力,最终团结善良的人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时,就是“酷”。《北辙南辕》则相反,将“爽点”异化为富人对穷朋友不合逻辑的“奖励”,用购买力和酒肉情谊解决了问题。所以观众只看到了交错和调情,根本没有与收入状况相匹配的智慧和能力;只看到“姐妹情谊”的物质尺度,根本没有真正的患难与共的感情。因为丢失的钱包被找回,女投行老板直接“奖励”了一台高档洗衣机给这个只有两面的主妇。在酒桌上见过面的年轻女孩,因为自己“喜欢”,甚至主动借力
可以说,抛弃停播的假《北辙南辕》,选择《我在他乡挺好的》,直接印证了国剧观众的成长。与其在停播剧里看到美好的生活,不如在接地气的普通人身上寻找真实的生活。
“痛”过之后,用什么抚慰人心,激励前行?
《北辙南辕》的背景下,《我在他乡挺好的》获得了认可。但正如豆瓣用户“KKD”评论的那样:“它有所改善,但还没有进入那一步。”播出过半,《我在他乡挺好的》几乎覆盖了城市陌生人的所有“痛点”,比如租房、通勤、工作等。所以弹幕是“打破了防御”。当观众看到晶晶自杀时,会感慨“成年人的崩溃只发生在一瞬间”。然而,这些“痛点”似乎只是“罗列”了生活中的困难,成为吸引观众的“诱饵”。哭过之后,观众会发现它依然是一部无痛的情感剧,甚至是一部剧情零散的悬疑剧。业内人士直言,“痛点”不应该成为“接地气”的手段。观众期待创作者挖掘痛点背后的共性和深层原因,抛出更深刻的问题。同时,创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挫折时,给观众勇敢前行的动力。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她们创业的那些事儿》播出之前。播出了前几集,详细描述了职场中遭受欺凌的女性的现实处境和心理状态。可以被女性高层欣赏,被邀请辞职创业的戏码一时还没有“热血”,但已经回归到了爱情爱情为主,职场拼搏为辅的创作定势。难怪网友吐槽:“他们创业路上的那些东西,都是莫名的爱。”
展示“痛点”不是“炮制负能量”。去年的话题剧《三十而已》也戳中了中等收入家庭的“痛点”,比如全职主妇的育儿焦虑和个体价值。看完电视剧,观众不仅没有找到应对生活的冷静和勇气,反而收获了焦虑和失落。虽然社会热点与电视剧的焦点“同步”,但更复杂的情感和微观个体的选择却被更具话题性的狗血情绪所掩盖。
“成年人的崩溃是一瞬间的事,但大多数人不是在崩溃后继续站起来迎接新的崩溃吗?”网友“拉克尔博德”道出了症结所在。从《我在他乡挺好的》的播出内容来看,剧中的年轻人在困难面前似乎有些脆弱。
危机的解除又显得轻巧。什么时候影视剧主角面对裁员风险,不是通过暗恋自己的上司“英雄救美”,而是通过工作实绩自我救赎;面对大龄催婚,不是期待“富二代”小男友从天而降,而是自信独立、从容老去,或许才是展现“痛点”的最终目的所在——塑造一个真实可信,更可以对标努力的正面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