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百年党史为题材的电视剧风靡市场,作品中重要历史人物的选角成为不可回避的热点话题。与以往相比,今年的作品打破了使用特型演员的惯例,不仅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也凸显出随着老一辈特型演员慢慢淡出,新旧过渡的问题已经浮出水面。这就让人关注到,在主旋律的春天之后,银幕能否迎来特殊演员的春天。
从寻求相似到寻求上帝
最近结束的电视剧《大决战》,集结了唐国强、刘瑾、王五福、郭连文、王健等“五书记”特别演员。他们都是公认的领袖和特殊演员,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不过这个经典阵容的演员年龄比解放战争时期的领导人实际年龄要大一点。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十多岁了。年近古稀的唐国强在剧中饰演刚过壮年的毛泽东,在精神和精神上他所饰演的角色有着明显的差距。对于《大决战》来说,虽然选择这个超龄阵容是为了稳定,但也反映了特殊演员储备的一个断层。
特殊演员模型是从前苏联引进的。从顾月、王铁成到唐国强、刘瑾,都是观众熟悉的特殊演员。他们开始演主角后,就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固定在专场表演领域,几乎只演一个角色。顾月40岁之前从未演过戏,1978年被选为毛泽东特辑演员。当时对特殊演员的要求是长相、口音、动作都要接近原型,不会演戏的现在可以学。
黄金时代中国特型演员的代表作是电影《开国大典》。古越饰演的毛泽东、黄凯饰演的周恩来、郭法曾饰演的刘少奇、刘怀正饰演的朱德、齐鲁饰演的邓小平、傅雪城饰演的刘伯承、刘锡田饰演的陈毅、孙飞虎饰演的蒋介石等。他们都是公认的最相似的特殊演员。他们在电影中的经典演绎,成为了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
1996年,唐国强在电视剧《长征》中饰演毛泽东,开创了著名演员转为特型演员的先例。随着造型和化妆技术的发展以及观众口味的变化,求神似乎是专场表演的一个重要变化。2009年,电影《建国大业》开启了明星路线和商业探索。只有唐国强和刘瑾是这部电影的特别演员。张国立饰演的蒋介石、陈坤饰演的蒋经国等其他角色得到市场认可。2011年《建党伟业》是中青年演艺明星的聚会,没有特别的演员。2014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播出。邓小平的扮演者马少骅以前在许多影视剧中扮演过孙中山。这种角色转换也打破了特殊演员的固有模式。
知名演员是常态
近年来,专业演员担任主角已经成为常态。有人提出,特殊演员逐渐淡出甚至终结是影视发展的正常规律。毕竟大多数国家都没有这种做法。今年重大革命历史剧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作品打破了选角使用特殊演员的惯例,取而代之的是著名演员扮演主角和历史人物。
但从播出效果来看,有喜有忧。在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中,黄晓明饰演周恩来。虽然他的表演引人注目,但由于他的“霸权”气质,他的角色备受争议。电视剧《百炼成钢》中,主持人汪涵饰演李大钊,但意外的选角并没有带来意外的快乐,更让电视主持人难以跨界,超越表演体验。这些案例表明,伟大人物的戏剧能够被观众认可。至于领袖的塑造,观众的包容度和接受度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挑剔。
相比之下,观众不熟悉的历史人物,以及突破表演模式的人物,更容易被认可。在今年的各大革命历史剧中,最令人惊讶的人物塑造是《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这是一个观众相对陌生的历史人物。演员于和伟的创作不受任何人的限制。他以自己最好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于和伟版的陈独秀。陈独秀正面的银幕形象,以及《中流击水》对王志飞风格的独特诠释,也摒弃了创作大题材人物的创作套路。
塑造领袖和历史人物的难点在于观众形成了固有印象,先入为主限制了后来者的解读。当然,也有演员可以凭借演技挑战观众的固有印象。王劲松在《大决战》中的表现是其作品的亮点之一,成为蒋介石在银幕上塑造的新标杆。在表演上,王劲松形神兼备,以细腻的描写赋予人物以血肉之躯,以层次感展现了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不同阶段的内心状态。从国民党军事集团占尽优势时的嚣张跋扈,到战局的退却,再到大败后的一声叹息,王劲松演绎了这个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失败者,那种深入历史的悲情,是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少有的层次分明的反派。
特殊演员不会淡出历史舞台
算上今年银幕上的年轻毛泽东,侯京健和王仁君是最熟悉的观众。在电影《古田军号》 《1921》和电视剧《中流击水》中,青年演员王仁君三次饰演毛泽东。整体风格温柔优雅,但人物的精神和魅力还是有点缺乏气质。年轻演员侯京健经过反复磨练,在表演上已经成熟。自从2010年第一次出现在毛泽东,侯京健经历了一个从刻意模仿人物外貌到逐渐进入人物内心的过程。在《觉醒年代》中,侯京健诠释了毛泽东作为学生的亲和力和书生气,在同龄人中有几分难得的自信和认真。由此可见,演一出伟人的戏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特殊演员的艺术道路本来就不平坦。多年来扮演同样的角色是一种限制。对于专业演员来说,这种痛苦和心理疲劳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从三十出头到今年,刘瑾的整个艺术生涯都与主旋律革命的主题和周恩来总理的艺术形象息息相关。但事实上,刘瑾也犹豫过,想过放弃。职业演员刘瑾在学校学习塑造各种性格迥异的人物,但在开始饰演周恩来后,他常年沉浸在一个人物的精神世界里。有一段时间,如果编剧不提供更丰富、更新鲜的东西,刘瑾会很有创意
感到枯竭。2002年,刘劲出演了一部都市剧,观众纷纷表示难以接受,这让刘劲更加痛苦。直到2004年,刘劲凭借《延安颂》获得电视金鹰奖最具人气男演员奖,这个奖是观众一票一票投出来的,观众对周总理这个角色的热爱极大鼓舞了刘劲的创作热情,他下定决心坚守特型演员之路。到现在,刘劲演了26年周恩来,从青年周恩来、中年周恩来,到老年周恩来,他不断充电学习,避免重复和被掏空。刘劲说,26年来不是自己去塑造总理,而是总理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自己。
每个特型演员的人生,都是慢慢向一个灵魂靠拢的过程,需要长期积淀和用心演绎。观众对领袖人物的深厚情感,决定了特型演员模式在中国具有特殊意义。但目前看来,特型演员模式与明星化路线难以平衡,荧屏特型演员新老交替更是后继乏人。尤为让人担心的是社会环境的变化,老一辈特型演员大多来自军队演艺单位,而现在的年轻演员都是签约在演艺经纪公司,很难说能否一辈子只演一个角色。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特型演员这个职业都不会淡出历史,随着当下重大题材创作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特型演员将会拥有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