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泉州:中国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成功申请世界遗产,正式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遗产元素来看泉州有哪些历史遗迹?它们的价值是什么?如果你有机会去泉州旅游,你可能会有更清晰的想法。
泉州城是遗产谱系
泉州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东南沿海一个神奇而伟大的地方。它的情调来源于它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神秘和谐。建筑、器乐、民俗、仪式、美食都透露着这里的文化自信。现代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入这座港口城市,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曾经享受过世界上的异国商品。
泉州有许多古称,如“刺桐”、“温岭”。前者与它的东方大港传说有关,后者不仅描述了它的山地丘陵地理特征,而且暗示了宋明理学对它在历史上过渡的影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泉州的各种遗址都很感兴趣。从20年前的德智门遗址发掘,到最近的南外完颜政、石佛寺遗址考古,古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东方港口的历史空间正在徐徐展开。
与国内其他遗产地不同,泉州系列遗产分布在从海港经江口平原向腹地延伸的广阔空间中,遗址多达22处。
泉州古城遗址按遗产要素价值可分为三类:一是“山城”城市结构,包括九日山奇峰石刻、石佛寺遗址、德智门、天后宫、南外完颜政师、泉州文庙和龚雪、开元寺等。二是“山—河—聚落”乡村手工艺景观,主要涉及安溪庆阳磁灶窑遗址、德化窑遗址、下草铺冶铁遗址。三、“海陆”交通环境景观指安平桥、洛阳桥、顺济桥遗址、真武庙、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刘胜塔、万寿塔。
这三组遗产构成了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结构和复合景观。因此,“泉州:中国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不仅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或场所,更是一个被商场、写字楼包围的单调的历史街区。是一个跨越山海、连接城镇、贯穿古今的遗产谱系。
城中史迹是游览首选
位于泉州市中心的密集景区多为官方文物古迹,也是游览的首选。
城市的核心地标是位于西街的开元寺双塔。开元寺始建于唐二年(686年),开元二十六年更名为开元寺。大约在唐代咸通六年(865年),寺东建在真果塔,原是木塔结构。在侯亮时期,寺庙的西边有一座无限长寿的塔。如今,古城里的人们经常会想起泉州港繁荣时,航海归来的人们是如何望塔送爱的。开元寺也在海上贸易财富的支撑下,在宋元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时至今日,开元寺山门仍有唐宋遗风,双塔为宋代原始石构,展现了宋代石塔建筑的建造技艺。
让考古学家兴奋的最新发现是位于泉州老梨园剧团南外的完颜政师旧址。这一遗址的发掘证实了赵氏家族在宋代南迁泉州的历史事实。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正是泉州港的繁荣带来的巨大财富,才能够支撑和延续远离政治中心的皇室奢靡的宫廷生活,也正是这种宫廷生活,给这个原本位于海边的小镇带来了许多风俗、音乐、舞蹈和仪式遗存至今。
作为一座从港口贸易中崛起的城市,和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古城一样,泉州文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是
海陆交通看一桥一庙一门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从宋元时期开始,刺桐城(泉州)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第一大港”。湖北国公留效,在古城各处种刺桐花。外国商人来到香港,赞美刺桐港的美丽。以泉州城南货运港为首的古迹,当然与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密切相关。
往往以土门街、新门街为界,向南进发为“城南”,是泉州古城墙的所在地。传说城南一直是小贩、流民、洋人共同生活的地方,陆海货币就是在这个繁华的混杂世界中发展起来的。
从城市腹地延伸到港口,顺济桥上有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顺济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公元1211年),作为宋元时期泉州政府进出口货物的重要通道,对泉州社会的稳定繁荣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此外,宋代的古桥还有晋江安海的安平桥。
在顺济桥不远处的滩涂上,矗立着一座——天宫,这是一座深受华南地区信徒敬仰的女性庙宇。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此寺原称顺济宫,亦因桥名。桥梁和寺庙构成了该市南部港区宋元时期最重要的历史遗迹。
在桥和庙之外,2001年考古发掘后首次出现在世界上的德智门遗址,确立了城南的海陆分界线。也就是说,泉州古城经过各代人的扩建,德智门是它最南端的南门。在古代,从南门顺水路到朱杰,再到石博塔西,只有拿到许可证才能进城。集市结束后,航运部门迁到福州,但到了清朝,官方的海关口岸仍设在南门附近。可见,经营货物的泉州港与南门关系密切。
一桥一庙一门为探讨泉州南部人文地理空间与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在参观完这些文物古迹后,游客还可以在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一窥绵延数代的泉州海陆文化。在开元寺古船展厅,我看到了70年代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
流动的城乡是活着的遗产
泉州不仅是一座古城,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城乡体系的完整。泉州港的复杂性荣贸易除了海陆交通的发达以外,还因其广袤的内陆腹地提供了丰富的转运货物。
由东溪、西溪汇流至晋江的航道提供了货物流通的重要路径。2020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22处遗产系列之一的安溪县青阳冶铁遗址便是位于西溪上游的内陆地带。
北宋初期,福建矿冶颇具规模。据《安溪县志》记载,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在龙兴里(今尚卿乡)开青阳铁场,后废。该遗址的考古挖掘证实了宋元时期泉州商贸从业者们将所造的锅、鼎、针等铜铁制品,兴贩于不含铁的两浙,并输往南海诸国。
除此之外,位于德化的尾林—内坂窑址和屈斗宫窑址皆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瓷器销往海外的明证。前者位于德化县三班镇,后者位于浔中镇宝美山破寨山的南坡上。根据考古发现和调查,在德化发现了宋元时期(10世纪—14世纪)窑址多达29处,这一带的陶瓷由陆路运至永春县,再由东溪顺流而下运至泉州港,再销往海外。
除了东、西溪所涵盖的内陆腹地之外,在晋江对岸广袤的平原丘陵地带还有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位于晋江市磁灶镇前埔沟边村。这一遗产点要素包括4处龙窑遗址和1处作坊遗址。
美国学者休·克拉克对唐宋时期的泉州城乡关系做过精彩论述,他认为经济依附关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变化与泉州城南区域的开发是密切相关的。可见,海陆与城乡——这两组看似无关的议题可同时在泉州并行追溯,从而生发出有趣的历史角度。
这些散落的遗产地,其意义绝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泉州的可贵之处在于,遗产还是活着的。祖籍泉州的人类学家王铭铭曾说过,“具有‘灵验’效力的遗产深深烙印在泉州世代祖辈的日常生活中,是当代泉州文化遗产活态现状的根基。”我们须与泉州本地人一样对此怀有敬畏之心。
今年5月造访泉州小山丛竹书院的学者甘阳,曾留下“泉州是座神奇而伟大的城市”的笔墨。且让我们在徜徉城中史迹、探访海陆交通遗存和城乡手工业遗址的过程中感受神奇且伟大的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