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上海公园已增至406个;五年后,这个数字可能会翻倍。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透露,上海正着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规划建设。
到2025年,公园和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各类公园增加到1000个以上。环城“一大环五小环”生态公园带体系基本形成,“一江一河一区”公共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到2035年,基本建成公园城市——个,环境人人共享、生态价值转换高效,生态空间占比超过60%,公园数量力争达到2000个。同时,以外围绿化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条楔形绿化带,向外连接17条生态隔离带,与“五大新城”环城森林生态公园带紧密相连的大生态圈基本建成。
今年将有120多个新公园,其中一半是袖珍公园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上海共有公园406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18.49%。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上海的环境生态空间规模和质量与全球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邓建平表示,建设公园城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高质量生活的重要抓手,是深入践行“人民城市是人民建的,人民城市是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实际行动。
日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以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为导向,加快建设公园城市。
目前距离“千园”目标还有近600个街区。上海如何增加土地?市绿化市容局总工程师朱新军表示,将通过三项措施来实现。
一是在重点区域建设城市公园。例如,在“一江一河”区域,将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北外滩中央公园、杨浦滨河桥绿地、闵行紫竹蓝翔湖绿地等一批公园绿地;在外环绿化带上,将通过功能升级新建35个城市公园;在“五个新城”区域,将新建或升级一批面积约100公顷的“绿心”公园。
其次,是建设口袋公园。主要结合滨水绿化、街道绿地、开放共享单元绿化等方式建设口袋公园或街心花园。
此外,乡村公园应该因地制宜地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5年内建成农村小微公园约200个,改建开放式休闲林地公园约50个。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明显的“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落实“四化”要求、加强智慧公园建设、提升配套服务水平、推动公园文化体育游、实现公园免费开放等方面。
根据今年的规划,上海将建设1000公顷绿地,其中公园绿地500公顷,新建公园120多个,其中袖珍公园60多个。
环上平均每2公里就有一个城市公园
环城生态公园带的规划建设涉及“环上”“环内”“环外”“五大新城”四大区域。“十四五”期间有11项重点任务。
其中,环绿化带功能提升为主,新增城市公园35个以上,14个已建成公园功能优化拓展。朱新军介绍,预计到“十四五”期末,在98公里的外环绿化带内,平均每2公里将有一个城市公园,形成“长藤多梅”的格局
“环内”稳步推进10个楔形绿地建设。全面建成蓝森、碧云、林三、桃浦4个楔形绿地,新增绿地面积300多公顷。加快北蔡、吴淞、大厂、吴淞河、吴中路5个楔形绿地规划建设,新增绿地400公顷以上。启动三岔港楔形绿地规划建设研究,结合滨江森林公园功能完善,打造吴淞口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
探索“环外”生态区间带有序建设。以闵行区吴淞河生态区间为试点,探索生态区间建设政策。有意愿、有条件的相关地区应启动生态区间带建设方案研究,注重特色打造,加强布局与资源整合,打造“生态、生产、生活”相互渗透、无界的生态公园。注重林水结合、蓝绿共生,系统谋划浦江第一湾片区生态建设。
“五个新城”以林地建设为核心,规划围绕新城建设森林生态公园带。通过改建或新建大型公共绿地,将建成一批100公顷以上的“绿心”公园。
今年是环上海生态公园带建设的“起步年”,更加努力。“在环上”,启动浦东新区金海湿地公园、宝山区大黄村绿地、普陀区凌家浜绿地、嘉定区绥德路绿地、闵行区梅陇绿地、徐汇区华景公园等7个地块改造;“环内”,推进蓝森、碧云、林三、浦东普陀桃浦楔形绿地建设,建设130公顷以上;“环外”,闵行吴淞河生态隔离区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同时推进“新城”绿心公园建设,启动松江新城中心绿地、青浦新城上大河公园、奉贤新城中心森林公园、临港新城绿港楔形绿地、丁可“绿心”公园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