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市南吕固乡四留固村,村南门的牌坊上,除了村名之外,还有“红色电影文化之乡”的大字。村里有间“电影人家”餐馆,一家红色电影博物馆,还有电影放映厅。每年约有10万游客到访这里,有的从外省慕名而来。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四留固村村民、红色电影胶片收藏家魏少先。
难忘红色影像
四留固村的红色电影博物馆前,不时有中巴车停下,来自部队、企业、学校等各地观众、游客,纷纷走进馆中,重回旧时光,品味珍贵红色影像。馆长魏少先说,这里一年大约要接待500个单位来参观。
“红色电影博物馆”是它早年的名字,旧牌子仍在侧楼上挂着。近几年,当地将其重新命名为“少先电影文化馆”。
馆内的电影展区有340平方米,一进门的架上陈列着由铁盒或塑料盒装着的老电影胶片。不少铁盒已有锈迹,塑料盒也有磨损,布满岁月痕迹,但码放整齐利落。
这些电影胶片中,有反映我党艰苦卓绝斗争史的《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有反映抗战历史的《平型关大捷》《地雷战》,也有反映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史的《东方巨响》《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电影胶片的规格不一,有35毫米的、16毫米的、8.75毫米的,还有70毫米的。
据魏少先介绍,这些电影拷贝有的国内已很稀少,少数已接近绝版。
魏少先生于1954年,早年是名农民企业家,办过砖厂,跑过运输,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停止经商。“一闲下来,发现脑中时常浮现的,竟然是童年看露天电影的那些美好时光”。
魏少先说,过去十里八乡只要闻讯哪里放电影,他和小伙伴就会飞奔而去。魏少先喜欢挤在离放映机最近处,观看放映员将胶片载入片门的过程。后来他还追随放映队,跑了好几个村,一遍遍地观看电影,乐此不疲。
魏少先起先只是买了一些老电影胶片和一台简易放映机,邀请四邻来家中观赏。每次观影,就会有人提出新的看片诉求,“能不能搞点新片子放一下啊”,魏少先一一响应。“后来发现片子越买越多,干脆就搞起了收藏。”魏少先说。
10多年来,魏少先已收藏红色电影胶片4000余部,除了馆内陈列外,还塞满了两个仓库。此外,他还收藏了胶片电影放映机约100台,老电影海报3000余张。
收藏成痴成迷
搞起收藏后,魏少先的妻子张丽婷发现他的行踪有了新的特点,“经常是坐上车,或是买一张车票,一溜烟,人就消失了”。
魏少先要买的红色老电影胶片,在市面上已很难寻,都是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机构或是私人藏家手中。北京、沈阳、广州……魏少先开启了他的全国收藏之行。
一个冬日夜晚,魏少先和一个石家庄的藏家约好,前去选购影片。“到那一看,好家伙,一屋子都是宝贝!”魏少先兴奋地挑片,顾不得瑟瑟寒风,把电影胶片一盒盒往车上搬。这一次,魏少先淘到了他心心念念已久的《人民战争胜利万岁》《民族大团结》等珍贵红色影片。
不少片子都是几经曲折才“追”到手的,比如大型电影文献纪录片《中国1949》。本来,魏少先和卖家已在网上谈妥价格,但当魏少先只身赶到卖方所在地黑龙江大庆时,却被告知,已有藏友出价1.3万元预订了。
魏少先依依难舍,急得来回踱步。几经踌躇,最后花1.5万元高价买回了这部极其珍贵的影片。如今,魏少先在少先电影文化馆中,时常为观众播放这部电影,重温新中国成立的激动时刻。
魏少先搞红色电影收藏成痴成迷,他早年因做农民企业家而积攒的300多万元,已被逐渐消耗掉了,家人难免有些着急。好在后来当地政府支持帮助,资助魏少先建设电影馆,延续他的收藏事业。
穿越历史时空
少先电影文化馆既是展厅,又是放映厅。关了灯,通上电,白墙就是荧幕,红色影像开始流动,带人穿越历史时空。
分享这些影片,带给魏少先意想不到的反馈:有的人看到流泪;有的人在连看了两部之后,仍不愿离开,请求他再多放一部。这更坚定了他“投藏于用”的想法。
魏少先收藏的电影胶片、海报、放映机等,在河北邯郸、唐山,以及江苏淮安等地的博物馆都办过展览。其间,魏少先就带着放映机和胶片,走村入巷,为当地群众放映老电影。
电影放映机不轻,16毫米规格的约有50斤,35毫米的有300多斤。魏少先年过六旬,有时和人抬着机器上楼下楼,左挪右移,腰得疼上好几天。村里条件差,有时找不到挂电影荧幕的树或杆子,前后寻找折腾好几个小时。但当机器一开,一束光射向荧幕之际,魏少先感觉所有疲倦都消解了。
魏少先说,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老电影拷贝越来越少,它们却是百姓了解党史和新中国发展历程的重要途径。重温这些老片子,是让当代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的一种方式。
井满堂是少先电影文化馆的一名观众。在观看了《开国大典》等多部影片后,他激动地流下眼泪,思想也受到了很大触动。后来,他主动写了入党申请书。
这些年,少先电影文化馆人气越来越旺,不仅有各地群众、游客,还吸引来专家、学者、藏友等,来此观看欣赏、调用参考、借阅展览等。
不知不觉,魏少先的放映之路已超10万公里,免费放映3000多场次,观众超60万人次。
魏少先说,尽管现在网上已经有海量的视频,但是一些珍贵红色影像,网络上或是没有,或是只有一些零星片段,“很不过瘾”。这也是他在互联网时代,仍然坚持红色电影收藏、放映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