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牛年春节,很多人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没有回老家。在新闻报道中,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都有点冷清,旅客数量无法与往年春运高峰相比。统计还显示,2021年2月1日至7日,全国移民规模较2020年和2019年农历同期明显下降,春运高峰客流也较往年明显下降。
春运热潮冷淡的另一面是大中城市的新年异常热闹。北京、上海等城市过去看起来像“空城”,但今年春节期间,公园、游乐场和餐馆挤满了游客,春节电影票房创下新纪录。现场过年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民俗,比如“网购拜年”、“团拜年”、“团拜年”、“本地深度游”。
疫情是偶然的因素,但春运热潮的衰落可以看作是历史的必然。一个偶然的因素,突然把一个历史的、必然的前景摆在了人们面前: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会在城市扎根,即使是过年,也不一定要乘船旅行,回到遥远的家乡。
春运热潮的主力军是农民工和“第一代移民”(从农村或中小城市迁移到大中城市工作生活的第一代人)。他们生长在农村或中小城市,对土地和村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年年岁末,心中的一份感情纽带越来越难以割舍。况且他们的父母或者孩子还在老家,回家过年的号召是深情而热切的。即使穿越千山万水,也会回到父母和孩子身边。
但是,这样的一代人,毕竟属于历史范畴。随着城市定居政策的逐步放开,更多的农民工家庭将在城市扎根,留守儿童有望逐渐成为历史。随着父母的逐渐去世,“第一代移民”与农村老家的感情纽带会逐渐淡化。在“第一代移民”的一代子女中,家乡成了“祖籍”,要“寻根问祖”的热情是很难的。再者,在经济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大中城市,而农村人口比例持续下降,这是世界的一个规律性趋势。
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呼唤传统旧习俗的文化转型。旧俗归根到底属于土生土长的中国范畴。所以农村的年味比城市的要浓,地方味越浓,年味越浓。传统春节是家庭节日,血缘亲情得到重申和加强,“家”超越名词意义,成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传统的春节也是一个时间的节日。农耕文明时代,万物萧瑟,冰雪封冻的寒冬告一段落,万物诞生的春天回归大地。这样的时刻值得庆祝。大中城市更为现代的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与本土中国大相径庭。城市生活中的家和时间发生了变化:大家庭的衰落,核心家庭的崛起,亲情的淡漠;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节奏很少受到自然物候的影响。传统的旧习俗似乎已经失去了魅力。
入城后,你是如何度过这一年的?这恐怕是未来二三十年全面城市化过程中需要探索、实践、总结、提炼的问题。今年本地过年的人提前开始了这种探索。“网购拜年”可以看作是传统拜年送礼习俗的线上版和非现场版。“控股集团
现代社会如何继承和扬弃传统文化?这是一个今天需要回答的整体性问题。年俗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所以对年俗的继承和扬弃就成了问题的焦点。现在可能很难给出答案。毕竟是关系到风俗习惯的改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创新,需要群众实践,需要经验积累,需要总结提炼,甚至需要理论建设。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明确的是,要保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