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种“方言梗”占据了几个短视频平台的半壁江山。随着网络语言的流行,出现了各种爆炸性的方言。近年来,重庆话、河南话、贵州话、山东话、广西话涌入影视作品、短视频平台、网络综艺节目。早年震惊的粤语、四川话、陕西话、东北话,终于不再孤单。乍一看,各种“方言梗”都很难,很奇怪。即使是普通话长大的人,玩一两次也会觉得很有趣,很亲切。我们不禁要问,方言是不是“土气”的存在?「方言梗」流行背后的文化认同是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不能不谈到语文的特点。汉语是一种方言繁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普通话、晋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赣语、湘语、回族、平话、土话等十种方言。内部差异巨大,尤其是在中国东南部,那里有很多方言根本无法交流。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方言逐渐衰落,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成为民族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众的共同愿望。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与普通话的普及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使用空间和圈子。——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在公共场所、教育、行政、媒体中具有法律语言地位。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是基本的语言权利;方言是地域和民间语言,适用于非正式场合、家庭或其他私人领域。目前,面对普通话、方言甚至外语多种语言并存的社会生活环境,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步形成一种“多语言划分”的语言态度,即明确每种语言和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主体与多元、公私、形式与随机并存的语言生活观。
但要在短时间内将所有方言恢复到同样的语言活力或频率,既不可行,也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最可行的保护和继承方式是开发利用,即以用促用,以用促保,以保护促继承。方言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主体是大众,青少年是重点群体。新媒体极大地促进了方言文学和娱乐的创作和传播。年轻人通过短视频关注、理解、热爱方言,使方言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利于方言的正确使用。从这个角度看,“方言梗”被频繁搜索,说明方言在语言生活中依然活跃。有用总比没用好,不用太担心。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方言梗”流行中的娱乐化、低俗化方言也隐藏着危机。有些“方言梗”更喜欢“土味”,看似带着一种接地气的感觉,却屏蔽了地域文化的美好;有些“方言梗”只注重让方言使用者相形见绌以达到搞笑的目的,而忽略了挖掘和展示其中蕴含的文化民俗和悠久历史;不能以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为名,硬性照搬,把方言贴上“土”“烂”“俗”的标签。面对这种流行的网络文化现象,要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流量,将方言与低俗趣味挂钩,积极探索和鼓励多元化方言的开发和应用,打造高端、优雅、文化丰富的方言形象。近年来,海派音乐人林宝用上海话演唱了多首流行歌曲,如用五农软语讲述上海历史变迁和上海人喜怒哀乐的《上海谣》,以及改编自陆游的《钗头凤》,通过独特的方言节奏再现宋词的细腻和唯美,在新媒体平台上积累了上亿的点击率,广受好评。
其实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一样,共同语言也来源于当地的语言生活。可以说方言是共同语言的根源,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人们的乡土情怀。方言文化也是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相信它能在农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发挥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