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无人,草堂若隐若现。元代画家李博士的一幅画《淀湖送别图》记录了当时淀山湖的景色。这是青浦淀山湖最早的代表画。有专家认为其绘画史的意义就像《富春山居图》卷。这幅画是在郑智六年(1346年)创作的,作为送别友人的诗。
博士是山东濠梁人,后定居上海海淀湖滨,有一间草堂。这幅画表明,在元末,一群学者已经在淀山湖定居。“苏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元末战乱频繁,一批人迁徙到上海淀山湖居住。”凌厉中说,上海在元末逐渐成为文人画创作的中心。
文徵明之子文嘉的《曲水园图》描绘了位于上海闵行区临沧路148号的曲水花园的景色。董益阳是董其昌族的叔侄,这次展出的董其昌《燕吴八景图册》记录了当时佘山的风光。
“第《曲水园图》卷是明初以来上海城市人文向黄浦江畔迁移的实例之一。”凌丽忠表示,《淀湖送别图》年到《曲水园图》年,上海城市文化迁移路线图被勾画出来,几乎与上海地理生态环境,尤其是黄浦江的变化和形成同步。在这次展览的众多明代绘画中,可以看到船在河上行驶,岛屿相连,建筑矗立在岛上:“如今,这条路的名字叫‘邦’,很可能是古代的一条河。这种生活环境就是古人看到的风景。”而徐光启的书法作品,以丝绸为载体,展现了当时的城市发展水平。
上海绘画:不是一个“小渔村”
谈到江南文化中的绘画代表,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吴派,尤其是推派的创始人沈周。但凌丽忠透露:“马玉其实是沈周的爷爷。”马钰,上海嘉定人,明初著名宫廷画家马史之子。晚年移居苏州,与沈周的祖父母、孙子女交往。其实沈周的画风是受了马玉的影响。然而,即使是一些专业人士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因为它的作品很少。
"海事画派和吴派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的."凌厉中说,在元末明初影响吴门画派的画家中,有许多上海画家,如陶,长期生活在上海,被董其昌称为“吴门之源”;“元朝两大巨头”之一的张忠,以“墨花鸟”改造宋代书院……董其昌深受“吴门”影响,引领后世风气。“宋元以后,文人画逐渐成为主流。一部文人画史,可谓与上海有半分关联。”
本次展览对海派绘画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被业内人士认为与2015年的“吴湖帆书画收藏展”和2018年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展”共同构成了书画专题研究系列的“海事三部曲”。凌丽忠感叹:“青龙镇考古证明,古代上海不是‘小渔村’;这次展览也证明了上海绘画不是“小渔村”。可见,延续了几千年的航海语境,一直是在继承和创新的驱动下,自古以来就在浪潮中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