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元以来,文化绘画逐渐成为主流。一部文人画史,一半与上海有关。”在展览中,观众将有幸看到被称为“法贴先人”的草书《平复帖页》、名闻家《曲水园图卷》、袁《淀湖送别图卷》、刘海粟《万年长春图轴》、陆《勇立潮头图轴》等珍品,它们分别来自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国画院。在“丹青宝筏”展上,只将明董其昌行书《天马赋卷》最后两米曝光,这次也将展出前16米,让参观者大饱眼福。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中国美术馆和尚波中国书法博物馆。第一部分“艺术脉/艺术成就”,通过梳理《平复帖》、米芾“墨戏论”的提出者、元代上海文人画成就、明初画派、古代绘画史上最后一座高峰上海“吴门乾元”、——海派,乃至黄、等名家的成就,阐释了千百年来的海上书画艺术。鲁展览系统回顾和总结了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的成就,考察了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填补了上海传统文化中书画美术史研究的空白。
展览的另一个亮点是首次梳理水系与上海人文的关系。整个元代进入了真正确立文人画本身辉煌价值的全盛时期。上海地处太湖流域,是一个风景宜人、水陆交通便利的重要城镇,元末成为文人画创作的中心。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地方书画的格局和脉络,对绘画史的不断发展和地位的上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天下士”的大规模人文迁徙是三国东吴之后的一次宏大再现。展览的第二部分“人文/地域互动”,从元朝《淀湖送别图》年到明朝《曲水园图》年,生动地勾勒出了元明以来上海城市人文迁移的路线图,几乎与明初以后上海地理环境尤其是黄浦江的变化和形成同步。与此同时,上海和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两大重镇,随着水系生态、地理优势、经济地位等综合因素的不断变化,在书画领域相互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