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的老照片,印尼的旧乐器,带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大拱门.在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新开张的双阳华侨农场文化展厅讲述了归侨安置的关怀史、双阳华侨农场发展建设的奋斗史、进取的归侨工人的改革史,让归侨留下难忘的回忆。
"这个大拱门是双阳华侨农场的“标志性建筑”. "双阳华侨农场主任庄燕燕一进文化展厅就介绍了大拱门。过去的农田和山区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现代新城区,这个拱门总能帮助这些归侨和他们的亲人找到过去的记忆。
今年是洛江双阳归国华侨60周年,也是双阳华侨农场成立60周年。第一家庭经历了风风雨雨,艰难挣扎,通过展厅里的三个章节展现的淋漓尽致:“生活在纷扰的祖国,欢迎回家”,“辉煌的岁月风雨飘摇”,“时代来了,前进了”。
老照片和证件记录了印尼归侨的生活: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小商贩,有的还在当地的中文学校读书.
当时的双阳华侨农场就像是“祖国的臂膀”,拥抱着归侨。面对从未接触过农业的归国华侨,华侨工人和当地农场工人帮助他们学习新的生产技能,用勤劳的双手建造新的家园,逐渐适应新的生活。
与此同时,归国华侨也将许多印尼风味融入到他们的新生活中,如印尼服饰“巴蒂克”和“纱笼”、印尼乐器“昂格隆”、印尼美食“九层饼”.
“在印度尼西亚,许多女孩都有同样的技能,有些会做饭,有些会缝纫。我妈很会刺绣,会做衣服。”华侨家属庄燕燕指着她捐赠的刺绣笑道:
文化展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双阳华侨农场归侨及其亲属的回忆录,字字句句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激,对建设美好家园充满了热情和信心。
“我认为我们应该告诉我们的后代更多关于这些历史,让他们永远记住它们。”洪,前印尼双阳华侨农场副主任写道。
庄炎艳说,60年来,双阳华侨农场日新月异,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昔日归侨的开拓精神。文化展厅的建设,正是为了铭记和传承这种精神,打造“传家宝”,弘扬丰富多彩的华侨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距离双阳华侨农场文化展览馆不远,新建的巴厘岛民俗文化园已成为当地著名景点。夜幕降临时,伴随着欢快的印尼民歌《哎哟,妈妈》,住在附近的印尼归侨穿着“巴蒂克”(印尼传统服饰)随着音乐起舞,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